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月亮自古以来在中国的文化里就有着美好的意象 , 它一方面寄托了人们的思乡之情 , 一方面又让人遐想 , 在明亮的月球之上是否真的存在着广寒宫和嫦娥姑娘 。
虽然现在我们知道月球上实际有些荒凉 , 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陨石坑 , 但月球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依然非常大 。
探测器表明 , 月球上存在着大量可开采的氦-3 , 它是一种高效的核聚变燃料 , 在合适的条件下 , 它的能量释放能达到90% , 试验数据表明 , 利用氚和氦-3的热核聚变反应 , 一公斤的氦-3就可以发电10000千瓦 , 10吨就能满足我国一年所有的能源需求 。
并且氦-3和氚发生反应时只会释放不带放射性的中子 , 所以它对人类也不会产生核辐射危害 , 是一种既清洁又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 。
氦-3在地球的储量只有几百吨 , 而月球则至少埋藏着近百万吨的氦-3 , 即便考虑到往返月球的运输成本 , 它可提供的能源偿还比依然达到了250倍 , 是在地球上开采煤矿的1.5倍 。
除此之外 , 月球还非常适合科研 , 它没有类似地球的大气层扰动 , 在月球上进行宇宙观测会轻松高效许多 , 所以登陆月球并建立基地 , 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
我国的载人登月可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 当时中国的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月球探测工程 , 1998年国防科工委对探月工程实行了进一步论证 , 大致分为了“探、登、驻”三大步骤 。
六年后 , 我国正式确立了嫦娥无人探月计划 , 这一计划如今我们已经圆满完成了 , 尤其是嫦娥五号在2020年成功从月球带回了1731克月壤 。
如今我们的下一步就是登月和驻月
载人登月的关键要点在于重型运载火箭 , 我国的火箭研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 新一代载人火箭的箭体直径和长征五号相当 , 达到了10.6米 , 火箭高度大约为110米 , 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约为150吨 , 这样的火箭预计在2030年前研制成功 , 并把三名航天员送上月球 。
与阿波罗不同的是 , 我们登月并非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 我国计划在月球上建立科研站 , 供科学家长期进行科研工作 , 这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
在月球上主要依靠太阳能发电 , 但月球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都是黑夜 。 科学家不能休息半个月再连续工作半个月 , 所以首先要解决能源供给问题 , 其次就是科研站的选址 , 月球在过去几十亿年里受到了无数次陨石撞击 , 表面早已布满陨石坑 。
这就要求科研站要建立在较为平缓的平原地带 , 一方面保证月球车的通行 , 另一方面也更有助于科研人员开展工作 。
最关键的还在于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 , 月球的重力较低 , 人类长时间处于低重力环境下会导致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 , 所以科研站的居住环境要保证安全又舒适 , 虽然总的来看难度较大 , 但科学家一定会克服困难 , 实现计划 。
至于美国的干扰 , 则根本不足入眼
他们的法案声称是为了“保护人类太空遗产” , 但本质上仍然是美国长期以来在全球的霸权主义 , 过去的几十年间 , 美国宇航局从未发起过类似的法案吗 , 直至起步较晚的中国在近些年有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 他们才想起来要保护所谓的太空遗产 。
【月球有数百万吨氦3,是可控核聚变的理想燃料,我国啥时候登月?】这无疑是在强调自己才是规则制定者 , 而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了 ,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
推荐阅读
-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通过模拟宇宙演化研究生命起源
- 科学家首次证明,植入老鼠的“人脑”首次产生视觉反应
- 创新力十足,美国宇航局选择了新实验性空间技术概念进行初步研究
- 一颗恒星正在直奔太阳系而来,留给人类的时间,还有大约130万年
- 元宇宙每日必读:遥远的乌托邦或是渐行渐近的未来
- 时速79万公里,46亿年绕银河系20圈,太阳带着人类在飞奔
- 现实版“氦闪”?太阳4天内发出三次X级耀斑,或将引发地球危机
- 从文学到影视,科幻视野中的身体变革:究竟何以为人?
- 科学家为避免人类灭绝,准备大量冷冻粪便,首批样本两年后解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