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股迎双重利好( 二 )


供给有望改善 , 煤价中枢或下移
煤炭成本一直是火电企业盈利的最重要变量 。 从2021年各家上市公司年报看 , 大型火电企业如华能国际、国电电力和大唐发电的燃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分别为73.54%、68.37%和69.74% , 较2020年出现了近10个点的上涨;中小型火电企业的代表建投能源、赣能股份 , 燃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分别为73.36%和80.1% 。
自2020年新冠爆发后 , 煤炭价格大涨 , 虽然有供给需求方面的因素 , 但不可否认 , 一些意外事件也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自2020年新冠爆发后全球央行大放水、2021年大宗商品价格暴涨、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2022年中国水利发电不及预期及夏季持续高温等 。 然而 , 上述极端事件还会持续上演吗?
面对动力煤价格的暴涨 , 国家发改委于2022年2月出台相关通知 , 规定秦皇岛下水煤的中长期交易价格范围为每吨570-777元(含税) 。
由此 , 2022年电煤由长协“既保量又保价”实质上进入了行政化保供状态 。
2022年7月 , 国家发改委加大电煤长协保供力度 , 提出“严格落实三个100%” , 电煤长协覆盖率和履约率不断上行 , 煤电企业经营情况边际向好 。
2022年10月 , 国家发改委出台通知 , 确定2023年电煤中长期合同下水煤(5500大卡)合同基准价为675元/吨 , 较2022年的基准线下降25元 , 下调电煤基准价有助于燃煤发电企业降低燃料成本 。
即便如此 , 2022年 , 受水电发电不给力、国际动力煤价格维持高位及夏季持续高温等突发因素影响 , 国内动力煤价格依然在高位运行 , 现货价格也比长协价高出不少 。
2022年12月22日 , 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价为1326元/吨 , 较此前一周的1371元/吨下降了45元/吨 , 周降幅较大 , 较2022年10月27日的1586元/吨已经下降超过16% , 现货价格在用煤高峰期出现如此大的跌幅还是比较惊人的 。
中短期看 , 动力煤的库存也比2021年改善不少 。
截至2022年12月1日 , 由于强力保供政策的实施 , 2023年以来沿海8省电厂平均可用天数16.4天 , 整体高于2021年的13.12天 , 略低于2019年的16.91天和2020年的18.96天 。
而煤炭的国内供给在2023年也有望得到改善 。 截至2021年年底 , 中国在建的千万吨级煤矿有24处左右 , 设计产能为3亿吨 。
据2022年4月召开的国常会 , 未来 , 中国将通过合作优化煤炭企业生产、项目建设等核准审批制度 , 落实地方稳产保供责任 , 充分落实现金产能 , 通过核增产能、扩产新投产等方式 , 2022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 。
东莞证券认为 , 2022年新增3亿吨产能占中国2021年煤炭产量的7% , 其中部分新增产能将于2023年满产达产 , 未来煤炭有望供应增加 。
从2023年来看 , 煤炭进口有望得到改善 。
2021年 , 中国生产原煤40.7亿吨 , 进口煤炭3.2亿吨;2022年 , 受俄乌冲突影响 , 欧洲停止从俄罗斯进口煤炭 , 转而求助印尼、澳大利亚等国 , 由此推高了国际动力煤价格 , 中国煤炭进口大幅减少;2022年1-11月 , 中国进口煤炭为2.6亿吨 , 同比下降10.1% , 较2021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
从海外来看 , 煤炭价格也有走低的可能 , 欧洲对煤炭的需求或许没有预期强烈;此前 , 由于欧洲通过了削减天然气消费的方案 , 由此引发对替代能源煤炭需求的预期 , 但至2022年年底 , 受暖冬及通胀高企导致的需求减弱影响 , 欧洲天然气价格已经下跌至77欧元/兆瓦时 , 这已经是俄乌冲突前的价格水平 。
此外 , 中国与澳大利亚关系改善也有利于改善中国的煤炭进口 。 澳大利亚曾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进口国 , 中国最高曾在2018年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8040万吨 , 此后来自澳大利亚的煤炭进口一路下降至2020年的4700万吨 , 2021年更是下跌至1171万吨 , 随着中澳关系升温 , 如果澳煤进口增加 , 将有利于改善以广东为代表的东南沿海省份火电企业的成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