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鲁班』,京华物语③|紫禁城建成600年,再忆巧匠“蒯鲁班”( 三 )


文章图片

其实 , 李自成火烧承天门是承天门第二次被焚毁 。 它第一次被焚是蒯祥在世的天顺元年
(1457)
, 因遭雷击起火 。 1465年 , 到了成化皇帝时期 , 年近七旬的老匠人蒯祥再次领衔设计并重建了承天门 。 这次重建 , 将原来的东西宽五间、南北进深三间 , 扩大为宽九间、进深五间 , 形制由原来的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 , 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 , 是当时北京城里最为宏伟的门楼 。 黄瓦朱柱 , 上为面阔五间的门楼 , 下为开有五孔的城台 , 外有金水桥五座对应 , 两侧分列石狮、华表 , 与今日我们看到的天安门形制基本一致 , 只是体量略微小些 。 毫无疑义 , 蒯祥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基本结构、框架及面貌 。
清朝兵马进入北京城时 , 看到的是被李闯王烧毁的承天门 。 作为皇宫的南大门 , 这副残状不成样子 , 于是很快 , 第二年就基本按原样修复了承天门 。 到了顺治八年
(1651)
, 清世祖福临下令对其大规模改建 , 并更名为“天安门” , 取“受命于天 , 安邦治国”之意 , 除了表达王朝承天之意的合法性 , 又加入了唯愿天下平安的意思 。 清廷统治者认为这座城门对于帝国威严的象征极其重要 , 至康熙朝60年间又对其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缮 。
『蒯鲁班』,京华物语③|紫禁城建成600年,再忆巧匠“蒯鲁班”
文章图片

1900年,八国联军司令瓦德西率军穿过午门进入紫禁城 。
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
,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 炮轰天安门及大清门 。 当时八国联军想用炮火把城门摧毁 , 无奈城墙深厚 , 基石结实 , 没有炸烂 , 只在城门上留下不少弹坑 , 便放弃了 。 后来又有洋人对这个帝国的象征咬牙切齿 , 建议一把火烧掉 , 这很像李自成射匾不成怒烧城楼的故事 。 但后来八国联军的司令瓦德西干脆决定在天安门阅兵 , 他觉得在一个被炸得满目疮痍的城门楼前阅兵更加不同凡响、神气活现 。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 , 一些外国人员在故宫太和殿中 。
【『蒯鲁班』,京华物语③|紫禁城建成600年,再忆巧匠“蒯鲁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天安门进行过多次整修 , 但多数属于粉刷修缮、安装避雷装置等维护性工程 。 直到1969年进行了一次根本性的重建 。
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 , 为彻底解决天安门城楼几百年来积存下的种种问题和不安全隐患 , 政府决定秘密重建 。 当时城楼最严重的问题是 , 经过明清500多年岁月风霜 , 且华北地区数次大地震 , 天安门地基已下陷 , 建筑结构已严重损坏变形 , 建筑材料也发生空鼓锈蚀 。 1965年 , 技术人员在对天安门城楼的一次检修中发现 , 大殿正厅12米高的柱子已经空了近10米 。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6.8级强烈地震 , 使天安门城楼结构的损坏变形程度加剧 , 随时有垮塌的可能 。 当时政府认为修补已无济于事 , 决定将旧城楼拆除 , 按原规模和建筑形制重建天安门城楼 。 在拆除西山墙时 , 一名工人取出一发直径9.5厘米、高约45厘米的完整炮弹 , 工程指挥部立即指示公安部门将其连同周围的土全部取走研究 。 后来在拆除中又先后起出六发规格相同的炮弹 。 这些炮弹很有可能是八国联军留下的“礼物” , 后续修复时没有发现这些打进墙体的炮弹而只将外表的弹坑填补掩盖 。 这次重建无意发现并排除了这些炮弹隐患 。
『蒯鲁班』,京华物语③|紫禁城建成600年,再忆巧匠“蒯鲁班”
文章图片

天安门城楼的正脊龙吻 。
这是一次秘密的维修 , 甚至生活在京城的人们都不知晓 。 当时保密程度之高 , 连进场施工人员也对此不甚了解 。 他们只管负责自己分内的工作 , 不敢打听也不敢想象这是在“拆门建门” 。 施工队伍由木工连、瓦工连、彩油连、架子工连和混合连五部分组成 , 每个工种各有各的证件 , 只在自己的指定地点工作 , 每道工序之间不准互相打听 , 连家人都不能告知 。 这些京城的能工巧匠用8天时间搭好苇席天棚 , 把天安门遮盖严实 。 用7天拆除旧城楼 , 不显山不露水 。 112天之后 , 架子拆开 , 天安门再现京城 。 重建的天安门城楼实际通高34.7米 , 比之前“蒯祥版”城楼高了87厘米 。 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 , 只是感觉焕然一新 , 以为是维修完成 , 谁也不知天安门竟是拆后重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