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浅谈诸葛亮用人的得失和魏延的悲剧,( 二 )


公元223年 , 刘备病危 , 白帝托孤 , 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中 , 以他的卓越才能稳定了局势 , 并在“科教严明 , 赏罚必信”、“奖励农桑 , 与民生息”等正确政策下逐渐恢复了元气 。 其后两年“六月渡泸”、“七擒孟获” , 安定了后方;渐渐又开创了一个“田畴辟 , 仓廪实 , 器械利 , 积蓄饶”、“吏不容奸 , 人怀自励”的有所作为的局面 。
「吴蜀」浅谈诸葛亮用人的得失和魏延的悲剧,
文章图片

公元227年春 , 诸葛亮率十万大军拉开了“六出祁山”北伐战争的序幕 。 这场战争前后经历了六、七年 , 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 诸葛亮一开始就失人失策 。 当时蜀军虽锐 , 但在兵力数量上处于劣势 , 在战略地位上为险峻的秦岭山脉所阻 , 利守而不利攻 。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出奇兵制胜 , 速战速决 。 在这一点上似乎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谨慎到了近乎迂腐的地步 。 那么 , 当时是不是没有人提出过卓越而可行的战略方案呢?不是 。 在初出祁山之前 , “起于卒伍”的名将魏延就曾对北伐的路线提出过异议 。 他根据敌我地形、战术原则等因素提出:“闻夏侯懋少 , 主婿也 , 怯而无谋 。 今假延精兵五千 , 负粮五千 , 直从褒中出 , 循秦岭而东 , 当子午而北 , 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 懋闻延奄至 , 必乘船逃走 。 长安中惟有御吏、京兆太守耳 , 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 比东方相合聚 , 尚二十许日 , 而公从斜谷来 , 必足以达 。 如此 , 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 ”这应该说是个比较周全的战略方案 。 如果采纳这个方案 ,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精兵奇袭 , 直捣长安 , 再在斜谷大军配合下 , 胜利是很有希望的 。 就是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司马懿在事后也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仔细 , 不肯造次行事 。 他却不知吾境内地理;若是吾用兵 , 先借子午谷径取长安 , 早得多时矣!”可见魏延的主张是可取的 。 可惜孔明把这斥责为“轻躁冒进” , 既不用魏延其人 , 也不用其策 , 结果大好时机被丧失了 。
诸葛亮对魏延似乎有点偏见 , 偏反其道而行之 , 要用他的那个“万全之计” , 竟将“言过其实 , 不可大用”的马谡任为先锋主将 , 硬是强调什么“安从坦道 , 可以平取陇右 , 十全必克无虞” , 兜大圈子自汉中向西绕道阳平关 , 再武都、天水、祁山 , 使十万大军在崇山峻岭中缓慢笨拙地前进 , 使广大将士的体力和粮秣无益地消耗在长途跋涉之中 。 这样的进军使魏方得以喘息 , 从容地作好迎战准备 , 深沟高垒 , 以逸待劳 , 致使蜀军失去时机 。 马谡终为张?所败 , 街亭失守 , 孔明唱了“空城计”之后只好南归了 。 其实 , 街亭之失亦不能全怪马谡 , 诸葛亮要负主要责任 。 从地理位置看 , 街亭既是当时的战略重地 , 街亭之战也是关键性战役 。 街亭失 , “进无所据” , 退无所守 , 只得被迫放弃已取得的陇西三郡 , 退守汉中 , 导致整个北伐的失败 。 照理说诸葛亮应亲临前线督战 , 但他并没有“亲届街亭”;他的指挥部应设在街亭附近 , 但却设在大老远的祁山 , 在当时通讯落后的情况下 , 指挥不灵是必然的 。 《尉缭子》说:“立坐之阵 , 相参进止 , 将在其中”;《孙子兵法》云:“故知战之地 , 知战之日 , 则可以千里而应战 。 不知战地 , 不知战日 , 则左不能救右 , 右不能救左 , 前不能救后 , 后不能救前”;《六韬》云:“将 , 冬不服裘 , 夏不操扇 , 雨不张盖 , 名曰礼将 , 将不服礼 , 无以知士卒寒暑” 。 这说明 , 将帅要与士兵同甘共苦 , 方能鼓舞士气 。 毛泽东在读《三国志》时批曰:“观人观大节 , 略小节 , 略小故 , 亭初战 , 宜亲届街亭 , 致败 , 后战亮卦诰?小!闭飧隹捶ㄊ枪??蜕羁痰摹J潞笾罡鹆了渥髁恕白晕遗?馈?请将自己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 严惩了马谡 , 但只承认自己“用人不当 , 有乖先帝之明” , 并未能总结自己战略战术上的错误 。 就是对“用人不当”似乎也认识不深 , 好像并未想起魏延和魏延的建议 。 在其后的北伐中仍然因循原来老一套的进军路线 , 不敢取“循秦岭而东“、大胆深入敌后的战略 。 结果只能是在司马懿坚守不战的对策下使蜀军呆望于坚城之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