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告诉你天府文化历史脉络

_原题为 告诉你天府文化历史脉络
【诸葛亮|告诉你天府文化历史脉络】天府文创大集市活动上 , 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主办 ,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协办的天府文创大集市“读书 纳凉 赏文创”——文博直播活动 , 从21日到昨日接连三场的精彩直播讲座 , 从解读文物的传奇故事和历史文化密码 , 向读者全面展示了成都的天府文化脉络 。
方北辰:
诸葛亮留下的武侯祠 见证三国与成都的渊源
武侯祠是诸葛亮去世后 , 后人为他修建而成 。 被誉为“三国圣地”的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 是“大武侯祠”的基本布局 , 核心文物区即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 , 他们分布在两条平行的南北轴线之上 , 这样的布局与悠久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 。
“为什么成都武侯祠是诸葛亮留下来的?”著名三国历史研究专家、国际知名学者、百家讲坛《三国名将》系列主讲人方北辰教授表示 , 自己常常会被问到这个问题 。 他介绍说 , 公元223年 , 63岁的刘备在白帝城病逝 , 谥号“昭烈” , 其遗体由诸葛亮护送回成都后入葬惠陵 。 与此同时 , 在惠陵的东侧又修建了祭祀刘备的陵庙“汉昭烈庙” 。 惠陵和汉昭烈庙都得益于诸葛亮的主持修建 。
大约在南朝的萧齐时期 , 一座武侯祠出现在了惠陵附近 。 到了唐代 , 这座武侯祠变为成都重要的名胜之地 , 诗圣杜甫前来拜谒 , 写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惠陵与汉昭烈庙都出自诸葛亮之手 , 所以这是一座由诸葛亮给我们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 ”方北辰说 , 武侯祠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 来到这里 , 可以感受到诸葛亮在“修身”当中的“淡泊明志” , “齐家”当中的教育子弟“志当存高远” , “平天下”当中的“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等 。
朱章义:
三星堆与金沙一脉相承
藏着古蜀文明繁荣
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自被发现以来 , 引起了人们对神秘的、业已消失文明的强烈关注 。 地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 , 是先秦时期的重要遗址 , 两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等珍贵文物 , 这些文物透露着两者文明的一脉相承 , 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 , 而遗址的所在地就是当时古蜀王国的都邑 。 那么 , 古蜀文明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 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过程 , 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22日下午的《从三星堆到金沙遗址——古蜀文明的辉煌》直播讲座上 , 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发掘遗址旁 , 通过对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考古发掘历程的回溯 , 以及解读文物的传奇密码 , 全面了解曾经辉煌的古蜀王国 。 “从金沙发掘的第一天 , 我就在这里工作 。 我曾经看着泥土里金面具慢慢地呈现 。 ”朱章义娓娓道来 , 将金沙遗址尘封的往事向网友揭开 。 在他看来 , 古蜀先民有丰富的想象力 ,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纵目面具、青铜神树 , 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都是最有力的实物证明 。 其实 , 从古蜀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分析 , 古蜀先民更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力 。
周啸天:
在成都写七言律诗写到极致
奠定杜甫“诗圣”地位
竹溪清灵 , 丛林幽生 , 草堂有诗 , 诗中有画 。 在成都杜甫草堂走走 , 能体会到诗圣杜甫笔下“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的绝美 , 也能感受到“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境界 。
昨日 ,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周啸天在杜甫草堂博物馆仰止堂 , 为小朋友和杜甫诗歌爱好者开启了一场《杜诗中的成都》活动 。 “公元759年 , 是杜甫一生中最颠沛流离的一年 , 也是这一年 , 杜甫经过长途跋涉 , 终于摆脱中原战乱 , 初到成都 。 ” 周啸天表示 , 杜甫到了成都后 , 发现自己来到一个好地方 。 刚开始他寄居在浣花溪的草堂寺 , 在这里他收到了邻居送来的蔬菜以及朋友高适送来的米面 , 写下“故人供禄米 , 邻舍与园蔬 。 ”这让杜甫觉得生活有依靠 , 同时 , 有一个主人给他找了个定居之所 , 让他不免感叹“浣花溪水水西头 , 主人为卜林塘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