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碗茶 明朝已有的街头茶饮

_原题为 大碗茶 明朝已有的街头茶饮

唐代|大碗茶 明朝已有的街头茶饮
文章图片

唐代|大碗茶 明朝已有的街头茶饮
文章图片

唐代|大碗茶 明朝已有的街头茶饮
文章图片

《茶经》书法 。
唐代|大碗茶 明朝已有的街头茶饮
文章图片

仍保留“老二分”传统的大碗茶 。
母冰
三伏酷暑烈炎蒸 , 绿柳高槐鸟不鸣 。如今人们的防暑降温饮品数不胜数 , 但是从明朝起就曾遍布街头巷尾的大碗茶 , 依然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情怀 。 在饮品众多的今天 , 大碗茶依然受到人们的称道和喜爱 。
摆摊卖茶古已有之
关于茶的起源 , 众说纷纭 。 因为唐代以前汉字中没有“茶”字 , 只有“荼”字 , 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将“荼”字减一画写成了“茶” , 所以就有了“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 但陆羽在《茶经》记载:“茶之为饮 , 发乎神农氏 , 闻于鲁周公 。 ”《神农本草经》也曾记载:“神农尝百草 , 日遇七十二毒 , 得荼而解之” 。 《神农食经》则记载:“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 ”茶最初可能是作为药物或食物被人使用 , 现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还保留吃茶叶的习惯 , 秦汉时期“羹饮”成为茶的主要食用方式 , 在西汉时期茶已经作为饮料出现 。
汉晋时期 , 随着饮茶的逐渐普及 , 茶摊也开始出现 。 摆摊卖茶的典故最早见于西晋傅咸的《司隶教》:“闻南方有蜀妪 , 作荼粥卖之 , 廉事毁其器具” , 这件事后来成了神话小说《广陵耆老传》的素材:“晋元帝时 , 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 , 往市鬻之 。 市人竞买 , 自旦至夕 , 其器不减 , 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 。 人或异之 , 州法曹絷之狱中 。 至夜老妪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 ”通俗地说 , 就是东晋元帝时有一个老婆婆每天早上独自提着一壶茶 , 到市场上去卖 , 人们争着买来喝 。 但从早到晚 , 器皿中的茶也不见少 , 她把卖茶的钱施舍给路旁的孤儿、穷人和乞丐 。 有人把她当成怪人向官府告发 , 差役将其关进监狱 。 到了夜晚 , 老婆婆手提卖茶的器皿 , 从监狱窗口飞出去了 。
唐代经济繁荣 , 国力强盛 , 饮茶在民间“穷日尽夜 , 殆成风俗” , 城市多开店铺 , 煎茶卖之 , “不问道俗 , 投钱取饮” 。 据记载 , 当时江西婺源有一位方姓婆婆 , 经常在路边的亭子里摆摊供茶 , 凡是穷儒担夫 , 分文不取 。 她死后就葬在亭子旁 , 路人感激她的恩德 , 在坟茔边拾石堆冢 , 后人称之为“堆婆冢” 。 为纪念方婆 , 明朝学者许仕叔有《题浙岭堆婆石》 , 其中“乃知一饮一滴水 , 恩之久远不可磨 。 ”唐代的饮茶之风流行 , 专用茶具开始出现 。 考古人员在湖南长沙窑遗址出土了一批唐朝时的茶具 , 其中很多底部都刻有“茶碗”字样 , 这是我国迄今所能确定的最早的茶碗 。 碗作为当时最流行的茶具 , 造型主要有花瓣式、直腹式、弧腹式等 。
至宋代 , 饮茶之风尤盛 , 除茶馆外 , 街面上或小巷内常有提着茶瓶沿门点茶的人 , 卖茶水一直卖到市民的家中 。 大街夜市上 , 还有车担设的浮铺(即不定点的铺子) , 供给游人茶水 , 这类似于“大碗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