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战争|徽商衰落过程中绩溪商人经营策略

_原题为 徽商衰落过程中绩溪商人经营策略
夏建圩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31期
一般认为 , 清道光年间徽商逐渐衰落 。 至近代 , 西方列强纷纷入侵 , 逐渐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 , 制约了徽商进一步壮大 。 通商口岸日益增多 , 买办商人群体的势力日渐扩大 , 他们借助封建官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力量 , 不断抢夺、侵犯传统商人利益;因盐法制度的改革等因素 , 徽商失去在盐业经营上的垄断地位;太平天国农民军长期与清军在长江中下游展开拉锯战 , 长江沿边各大城镇是徽商经营最聚集的地区 , 徽商损失惨重 , 加速了徽商的衰落 。 加上徽商自身发展到近代时期 , 普遍失去进取精神 , 不愿向新的行业进军 , 诸多因素导致徽商逐渐衰落 。 总之 , 近代以来 , 徽商的衰落是总的历史趋势;同时 , 衰落也具有一定的起伏性 , 并不排除徽州六县部分商人在某个阶段仍继续发展 , 实际上绩溪商人的经营在近代仍有发展壮大的趋势 , 表现出一些显著的特征 。
根据相关资料 , 近代绩溪徽商的经营主要集中在茶业、墨业、徽馆业、杂货业、粮油业等五个主要行业 。 另外国药、绸布服装、图书出版业、电灯电话业等行业分布经营范围较广泛 , 店号数量也较多 , 但比较上述五大行业来说 , 还是逊色得多 。 近代以来绩溪的经商队伍不减反增 , 据1918年县政府统计 , 绩溪旅外经商的成年男子占总数的57% , 分布在皖、浙、苏、沪等22个省市 。 但主要集中于上海、浙江、安徽、江苏和湖北五省市城镇 , 约占总数的90% 。 绩溪徽商能一枝独秀 ,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
农民战争|徽商衰落过程中绩溪商人经营策略
文章图片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结束后 , 更多的绩溪人外出经商谋生 。 绩溪县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损失惨重 , 人口剧减 , 据众多的宗谱记载 , 同治四年较道光末年人口仅存十分之二;家园、宗祠、田地、山林、农业基础设施毁坏殆尽 , 战后瘟疫流行 , 自然灾害频发 , 农业生产恢复十分艰难 , 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 绩溪涧溪许氏原先“祠产业丰隆 , 燹后半遭损失 , 虽先哲屡年查理而缺陷尚多” , 宗族失去救济本族人的力量 , 外出经商谋生是形势所迫 。
同时 , 在农民战争期间 , 很多在外经商的绩溪人逃回老家避乱 , 战争平息后 , 这些商人带着本族人和亲友回到原处恢复营业或重新创业 。 绩溪庙子山王氏在光绪年间 , 大批族人外出至上海等地经商 。 绩溪徽菜馆业在清咸丰初年直到新中国成立的近一个世纪中 , 蓬勃发展 , 在近代绩商经营的行业中最为兴旺 。
据统计 , 绩商徽菜馆在1946年达164家 。 绩溪人旅外从事徽馆业的主要是伏岭邵氏和水村许氏 , 带有明显的宗族经营色彩 。 众多邵姓经营的徽菜馆 , 都是来自绩溪伏岭(下村)人 , 这个村“解放初期不到500户人家 , 而在外开设徽菜馆的竟有120家 , 每四户就开过一爿徽菜馆” 。 比较大的徽菜馆 , 员工多达百人 , 小的也有十几人;徽商历来重视“乡谊之情” , 绩商开办的徽馆中的成员 , 从股东、经理、账房、厨师、采买、跑堂、打杂等几乎尽是同宗或同乡 。
农民战争|徽商衰落过程中绩溪商人经营策略
文章图片

徽菜博物馆

面对形势的变化 , 绩溪徽商在行业与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 , 这一因素在近代绩商经营发展上尤为重要 。
在经营行业上与传统徽商有所变化 , 与徽商传统的盐业、典业、茶业、木业四大行业相比 , 绩商除了保留了茶业外 , 还积极向其他小本行业扩展 , 其中以徽菜馆业最为突出 。 从晚清到建国前的不完全统计 , 绩溪徽厨在国内14个省、市的百余县城、市镇开办徽馆近500家 , 从业人数近万人 , 约占建国初期县境人口的12%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