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战争|徽商衰落过程中绩溪商人经营策略( 三 )


溧阳的绩溪商号中 , 以“汪德隆”最为兴隆 。 民国初年 , 溧阳“汪德隆”号的业务逐渐扩大 , 老板汪渭泉自己不再担任经理 , 而是聘请精明强干的凌韩清、胡作霖、钱进昌先担任经理 。 经理有经营权与人事权 , 年终企业盈余 , 经理与老板按二、八分红 。 严格店务管制度 。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 如作息时间、服务态度、产品保养等共23条 , 责任到人 , 任务明确 。 为了提高职工素质 , 与上海立信会计学校联系函授 , 改良中式簿记 , 培养新式财会人员 , 使青年职工懂得基本会计知识 。 该店职工每隔一年于清明节回绩溪老家探亲一次 , 每次两个月假期;全年在店者发放14个月的工资 , 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 实行以上措施后 , 汪德隆号神鬼越做越活 , 固定职工增加到40余人 , 并在别处开设汪德隆分号 。
农民战争|徽商衰落过程中绩溪商人经营策略
文章图片


还与绩商省吃俭用 , 善于经营;以诚待客 , 讲究信誉紧密相关 。 近代绩溪徽商发扬徽商吃苦耐劳 , 艰苦创业的精神 。 不怕吃苦 , 不择行业 , 只要获利 , 百业皆可 。 清同治、光绪年间 , 绩溪人在浙江金华、兰溪一带 , 先为人帮工 , 后自设店铺 , 由小而大 , 艰苦创业 。 1921年绩溪人吴文彬至浙江寿昌镇接管其叔父吴焕章的“吴万隆”南北杂货店 , 首先还清亡叔父所欠的货款 , 得到批发商的信任 , 重新开业 。 为了节省开支 , 既当老板 , 又做伙计 , 从经营到管理 , 都亲自过问 。 “天亮开铺”、“二更(21点)收市” , 以满足农村需要 。 为了掌握市场行情 , 凡有穿草鞋戴箬笠的农民来店 , 吴文彬均和气待人 , 问问年景如何 , 了解农业收成状况 , 以便谨慎经营 , 不做冒险生意 。
对顾客讲诚信 , 做到“货真、价实、量足、守信” 。 胡开文在全国墨业普遍不景气的状况下 , 始终重视质量 , 并及时调整营销措施 , 仍能保持发展 。 胡开文在管理上采取“单传”世袭制和家族学徒制 。 “单传”世袭制严守制墨的秘密 , 确保制墨质量“百年不变” , 维护老店声誉 。 胡开文的工人 , 差不多都由家族学徒充当 , 将技术控制在自家的店中 。 胡开文在经营上自产自销 , 既做门市生意 , 又做批发买卖 , 因产销一体 , 对市场行情比较了解 , 能及时调整 。 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后 , 全国普遍设立学校 , 这一变化对高级墨的销量影响很大 , 胡开文把主营方向从生产高级墨转为生产普通墨 , 零售与批发结合 , 小宗批发都要现金 , 大宗批发可以赊欠 。
溧阳“汪德隆”号善于抓住商机 , 注重销售 。 为缩短资金周转 , 减少赊欠 , 以免倒帐 。 每逢节日前备足货源 , 采取降价出售 , 薄利多销 , 以广招顾客 , 增加声誉 。 严把产品质量关 。 为保证质量 , 在产地采购 , 制作过程中不做假 。 并在上海、镇江等大城市设有办货店号 , 负责进货 。 讲究产品包装 , 采买外地印刷的五色缤纷图案纸袋作外包装 , 满足顾客的需求 。 溧阳福成润号酱园在乡下有大量的田地 , 保证制酱、酿酒、做糕点的原料供给 。 在上海、大连设有办事处 , 就地进货 。 食糖、煤油从上海购入;黄豆等豆油制酱在大连采购 , 保证质量 。
农民战争|徽商衰落过程中绩溪商人经营策略
文章图片

杭州胡庆余堂

绩溪徽商积极进取 , 投资现代工商业 , 努力实现转型 。 美国学者郝延平认为 , 到了近代 , 传统商帮逐渐衰落 ,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愿意向新的行业投资 , 以免受累 。绩商中不乏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 敢于创新 , 积极向近代工商业进军 。 他们采用机器生产 , 由传统商人向近代商人的转型 , 有不少成为振兴民族工业的企业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