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杯|这就是个杯具!

_原题为 这就是个杯具!
金杯|这就是个杯具!
文章图片

有人说 , 悲剧永远比喜剧更厚重 。 但悲剧往往以喜剧的形式开场 。
“皇帝圣明” “谢主隆恩” “吾皇圣德”“天恩浩荡”……
乾隆四年(1739年) , 紫禁城内 , 磕头声、谢恩声沸反盈天 。
宫廷使者刚刚宣旨 , 皇帝为一批官员晋升官职 , 同时赐给一批工匠品级 。 这么大的恩典 , 让这些人喜出望外 。
年轻的乾隆皇帝端详把玩着一只刚做好的金质酒杯 , 露出满意的笑容 。
2020年故宫博物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上 , 展厅的C位 , 是一只巧夺天工、流光溢彩的金质酒杯 。
酒杯高12.5厘米 , 口径8厘米 。 整体呈“鼎”型 , 象征社稷稳固、江山鼎定;正放如国宝金樽 , 倒放酷似皇冠 , 象征皇家尊贵;左右两耳是奔腾的夔龙 , 龙头上镶嵌珍珠 , 寓意乾坤在握 , 基业蒸蒸日上;杯底三足皆为象首 , 意指太平有象、吉祥如意;金杯外壁为缠枝宝相花纹 , 花蕊以珍珠或红、蓝宝石镶嵌 , 宝相花纹是宫廷偏爱的装饰 , 象征圣洁、吉祥 。 纹饰则刻回形纹 , 象征基业永续、好运连连、富贵永恒;
乾隆帝钦定 , 金杯一面镌篆书“金瓯永固” , 一面镌“乾隆年制”款 , 定名金瓯永固杯 。
金瓯一词 , 自古被视作“江山社稷”的代称 。 金瓯永固 , 寓意国家疆域完整、牢不可破 。 这是古往今来无数帝王的愿望与目标 。
而它也确是乾隆皇帝的许愿杯 。
清代自雍正帝起有一个重要的新年仪式——明窗开笔礼 。 皇帝要在养心殿明窗 , 亲燃蜡烛 , 然后把祛邪扶正的屠苏酒注入酒杯后 , 边心中默祷边饮酒 , 再用御笔在红纸上写下心中所愿的吉祥话 , 以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雍正帝素性俭朴 , 对仪式并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要求 , 然而乾隆帝却不这么想——仪式的烛台要“玉烛长调” , 笔则名为“万年青” , 喝酒的杯子自然不能不马虎 。
史料记载 , 故宫博物院中的金瓯永固杯 , 用皇家内库的九成黄金20两 , 珍珠大小11颗 , 红宝石大小9块 , 蓝宝石12块……
世间再珠光宝气的金杯也无法实现帝王金瓯永固的美梦 。 多做几个呢?那也不行 。
“金瓯永固”杯其实有4只 。
鸦片战争的炮响 , 是乾隆帝梦碎的声音 。 之后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藏于园中的2只金杯被抢 , 至今流落海外 。
总以“十全武功”为傲的乾隆帝应该很扎心吧?为什么自己明明缔造了一座盛世金瓯 , 非但没能永固 , 还在身后短短几十年就被列强的大炮打得稀碎?
百果必有因 。 金杯本身就是回答的声音 。
4只金杯分别打造于乾隆帝青年、壮年、老年不同时期 , 一件比一件奢华、一件比一件昂贵 。 与此相反 , 乾隆帝每年除夕的许愿 , 却是越来越单调、越来越潦草 。
乾隆四年 , 他收拾弊政、求贤若渴 , 写下“贤才汇征 , 为邦家光”;乾隆二十一年 , 他盼边患早平、四海一家 , 写下“天下太平 , 捷音早报……永靖海边 , 化洽中外”;乾隆二十五年 , 西北战事大定 , 他怜悯用兵日久百姓疲惫 , 写下“武成功定 , 修养生息”……
然而此后的他却开始骄矜自傲 , 固步自封 , 连续几十年的新年明窗开笔心愿竟几乎都是“宜入新年 , 万事如意 , 三阳启泰 , 万象更(维)新 , 和气致祥 , 丰年为瑞”这类陈词套话 。
对弊政的痛恨、对民生的关注、对治理的进取似乎统统退出了他的心间 , 人民啼饥号寒、吏治贪腐成风、技术早已停滞、外患渐渐逼近……这些似乎都已再无法触不到乾隆帝的内心 。
明窗前 , 玉烛金杯的仪式里只剩下虚妄空洞的帝王威仪 , 志得意满、浮夸虚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