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审判|追思东京审判最后一位亲历者高文彬:他热爱祖国、潜心治学

_原题为 追思东京审判最后一位亲历者高文彬:他热爱祖国、潜心治学
【东京审判|追思东京审判最后一位亲历者高文彬:他热爱祖国、潜心治学】“九一八”事变纪念日警钟犹响 。 从9月7日至9月19日 , 东京审判最后一位全程亲历者高文彬已逝世十三天 。
作为我国著名国际法学者、东京审判中方代表团全程亲历者、上海海事大学资深教授 , 高文彬先生曾总结说:“我这一生大概就这样两件事情:一是东京审判 , 一是大词典 。 ”
众人眼中 , 高文彬的形象有共同之处:热爱祖国、潜心治学 。 回想与之相处的过往 , 他的亲人、同事、学生、法律学者又各有赞叹:生活一丝不苟、追求生活乐趣、有着强大的定力 。
他是亲历者 , 讲国际法特别有说服力
“高老和其他老师不一样 , 在国际法课上 , 他以亲身经历的东京审判中所涉及的战争罪行和相关法律实践 , 为学生们讲解国际法理论和制度 , 讲得特别鲜活、有说服力 。 况且 , 他是亲历者 。 ”上海四维乐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周琦至今仍记得 , 高文彬教授上课时 , 讲述了一批优秀的中国法学家 , 为审判战犯而作出的卓绝努力 , 令学生钦佩不已 。
9月13日 , 上海海事大学举行了高文彬教授追思会 。 原本 , 这应是纪念他从教40周年的座谈会 。
多位学生说起高文彬的课堂 , 都表示“获益良多” 。 这与他一生沉浮堪称传奇的经历有关 。
1945年 , 高文彬从颇负盛名的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 , 1946-1948年东京审判期间 , 作为中国检察官向哲浚的秘书兼翻译 , 他与其他成员一道 , 配合中国检察组起诉、举证、辩论、庭审和量刑 , 最终将日本战犯绳之以法 。
改革开放后 , 他进入上海海运学院(今上海海事大学) , 在国际法领域耕耘四十载 。
作为东京审判的“活历史”和见证人 , 高文彬始终认为 , 自己有责任让更多的人知道那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审判 。
女儿高岚也说 , 父亲常常提及:“要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 , 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 , 更加热爱祖国 , 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做贡献 。 ”
未曾见过本人 , 但被他的校订手稿感动
追思会出席者之一 ,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郑戈说 , 自己可能是会上唯一没有见过高先生的人 。 是《元照英美法词典》的编写 , 成就了他和老先生的缘分 。
郑戈也曾参与这部词典编写 。 他说 , 当时的编写团队很年轻 , 多为法学专业的研究生或是刚任教的法学老师 , 因而需要权威、富有经验的前辈来把关 。
1997年 , 高文彬欣然答应了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薛波的请求 , 参与《元照英美法词典》的审订工作 。
对于这项没有酬劳的工作 , 高文彬倾注了大量精力 , 夜以继日工作 , 甚至累倒住院 。 他的审阅工作做得极为细致 , 由年轻人草拟好的词条交给他 , 他把每条修改意见都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批注在旁 , 甚至有些词条的每个字都有改动 。
“凡是看过稿子的 , 都非常感动 。 ”郑戈说 , 高文彬教授当初没有考虑是什么人担任主编 , 他是觉得这件事非常重要 , 从这能看出 , 他有很深的历史使命感 。
2003年 , 这部词典一经出版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
生活上一丝不苟 , 关爱后辈
在许多人的回忆中 , 高文彬总是西装革履的模样 。
从影像资料看 , 在上海海事大学2019年举办的110周年校庆活动上 , 在2019年9月18日“东京审判”主题展览开幕时 , 时年97岁高龄的他 , 需要依靠轮椅行动 , 但领带、衬衫、西装一样不少 。
看着曾经与高先生的一张合照 , 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程兆奇回忆 , 合照当天很热 , 高老来到办公室 , 仍旧穿着整洁的衬衫、皮鞋锃亮 , 头发梳得一丝不乱 。
这种老派文人风格不止体现在穿着上 , 高文彬对生活也一向如此 。 言谈间 ,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退休教师唐兵还是将自己视作高老的学生 , 他曾每年到恩师家拜访 , 每次去之前 , 总要遵从老人的习惯 , 提前说好 , 不做不速之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