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京华物语? | 紫禁城古建筑屋顶宝匣为何要放置镇物?( 三 )


紫禁城|京华物语? | 紫禁城古建筑屋顶宝匣为何要放置镇物?
文章图片

太和殿宝匣合龙照片
随后 , 该《太和殿修缮工程纪事》与其他镇物由工作人员分别装入黄色锦囊袋中 , 并一同放入宝匣中 。 封装好的宝匣 , 由太和殿施工负责人郑重地交给预先选定的工人 , 再由工人登梯至屋顶龙口位置 。 其间由多名人员陪同前后 , 称之为“护盒” 。 太和殿宝匣回放入龙口后 , 工人将预先备好的扣脊瓦和泥砌好 , 即完成合龙仪式 。
故宫太和殿宝匣的合龙仪式反映了故宫古建筑维修的理念 , 即不仅要保护古建筑本体 , 还要着力保护古建筑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 。
镇物的古代政治和儒家文化内涵
宝匣
宝匣埋设的屋脊部位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 “天人合一”是我国儒家思想 , 反映人、自然、社会等相互关系 。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提出“是故事各顺于名 , 名各顺于天 , 天人之际 , 合而为一”的观点 , 认为人生于天 , 个人及社会行为均与天同构 , 天的阴阳、四时等规律既对人间秩序起决定作用 , 同时也通过灾异祥瑞谴告帝王统治是否合理 。
屋脊是建筑的最高位置 , 对古人而言 , 这也是最能与“天”接近的位置 。 按照我国上古神话 , 自从“绝地天通”以后 , 地上的人们和天界的联系便被阻断 , 只有那些大德之人和圣灵才可能终致与天感通 , 因而若欲进入天上神仙境界 , 不仅要广修其德 , 而且要有借以交通上天的“天梯” 。
紫禁城古建筑屋脊犹如“天梯”的最高点 , 在这个位置 , 宝匣更有利于被上天感知 , 并且在上天的助力下 , 宝匣中的镇物能够更好地发挥驱灾辟邪的功能 。 而古代帝王为“君权神授”的代表 , 授意工匠将宝匣埋设于屋脊正中 , 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 体现了对上天的敬仰和虔诚 。
宝匣埋设的“中”位置亦具有古代政治和儒家文化内涵 。 “中”的基本含义是指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 。 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释“中”为:“中 , 内也 。 从口、| , 上下通 。 ”这里的“内” , 显然有与“外”相对的意思 , 而内外之别是人对自我与环境关系的一种重要的认知 , 与之相关的还有“中”的另一个主要含义“方位在中央” 。
从古代政治角度来看 , “中”代表皇权政权 。 战国末期吕不韦所著《吕氏春秋》有“古之王者 ,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 择国之中立宫 , 择宫之中立庙” , 可说明“中”在营建都城、宫室规划方面的重要性 。 从方位角度讲 , “中”反映了“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思想 。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 , 根据对天空的长期观测 , 认为紫微星
(即北极星)
位于中天 , 位置永恒不移 , 为天帝的居所 , 并称为“紫宫” 。
古代帝王讲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 都自比为“天子” 。 既然“天帝”住在天上的“紫宫” , 那么他们在人间的住所也应该可以称为“紫禁城” 。 相应的 , 紫禁城的位置即为大地的中心 。 紫禁城内的建筑均为古代帝王服务 , 其营建过程多有体现“中”的做法 , 宝匣放在屋脊“中”的即为其中之一 。
从儒家文化角度讲 , “中”代表和谐关系 。 战国时期子思著《中庸》载:“中也者 ,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 天下之达道也 。 致中和 , 天地位焉 , 万物育焉 。 ”认为“中”是天下的大本原 , “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 能够达到“中和” , 那么天地方能安处其位 , 万物才能生生不息 。 而宝匣安放于建筑正“中” , 亦体现了对称、均衡、整齐、规矩、平稳等和谐法则 , 亦是人的行为与建筑格局保持和谐的思想体现 。
镇物
从镇物清单来看 , 紫禁城古建筑宝匣内的镇物数量多为“五” , 而紫禁城的皇帝也被称为“九五至尊” , 可见“五”字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 汉字“五”在古文字阶段被写成“?”与上下两个“一”的组合体 , 且“一”使“?”封闭 , 并组成数字“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