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机|用摄影机战斗,留下气壮山河的珍贵影像( 二 )


另一个任务则是拍摄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队为保证前线军队物资供应 , 战斗在运输线上的英雄事迹影片 。 就在慰问团抵达朝鲜后 , 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洪学智在志愿军后勤部队驻地香枫山接见了冯毅夫导演 , 冯毅夫接触到大量英雄事迹和一手资料 。
期间适逢上甘岭战斗正酣 , 摄影师谢祀宗和应迪二人还曾到上甘岭前线采访 。
10月17日 , 慰问团总团抵达朝鲜平安北道成川郡石田里进行慰问 , 摄制组拍摄了慰问团和朝鲜群众祭奠罗盛教烈士的隆重场面 。
“有敌机空袭 。 ”下午四时十五分 , 大家正在学校里与志愿军官兵一起会餐 , 突然低空中传来密集的机枪声 , 炸弹也随声而落 , 随着防空枪响 , 人们纷纷隐蔽 。
“赴朝前 , 我们都接受过防空训练 , 敌机轰炸时 , 如在屋内 , 应就近在窗下躲避 。 ”几天的适应 , 黄宝善知道 , 敌军的轰炸往往一波接着一波 。
随着轰鸣声远去 , 他和身旁的陈毓中迅速收拾设备 , “当年的摄影机是绝对的宝贝 , 摄影组仅有两台 , 坐车的时候稍微有点颠簸 , 大家都是抱一路 。 ”
这时 , 高庆生跑了进来 , 黄宝善顺手把他负责的摄影机递了过去 。 “他气踹吁吁 , 脸涨得通红 , 还淌着汗 。 ”高庆生背起摄影机转身出了门 , 黄宝善与陈毓中紧跟其后 。 在一处民房的院落里 , 一直奔跑的黄宝善看到一名朝鲜妇女隐蔽在几棵玉米秆下 , 紧紧地趴在地上 , 便条件反射般地紧急卧倒 , 之前的防空训练让他本能地张大了嘴巴 , “以免爆炸造成耳膜穿孔” 。
“飞机炸弹的声音就像是大块钢板断裂发出的 , ‘咔嚓’一声巨响 。 ”炸弹落在了距离他们不远的地方 , 黄宝善仿佛被人抓住胳膊、拎起了腿 , 又重重地摔在地上 , 满嘴沙土 , 耳朵里什么都听不见了 。
正是这次轰炸夺去了高庆生年仅25岁的生命 。
人们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罗盛教烈士的墓地旁边 , 写下了“英魂永伴罗盛教 , 烈魄常依砾沼河”的挽联 。 后来 , 那台被他抢救出来的摄影机被命名为“光荣号” , 如今还陈列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厂史馆里 。
“想通过一次随慰问团的暂短活动 , 就拍成一部反映志愿军后勤保障战线英雄事迹的影片 , 是不现实的 。 ”在听取了摄制组汇报后 , 上级领导反馈“重整旗鼓 , 卷土重来” 。
“大家是凭着一种信念在战斗”
在纪录片《钢铁运输线》中有这样一组镜头:
在朝鲜战场 , 如蝗虫般的敌机轰鸣着黑压压地掠过 , 不时投下炸弹 。 志愿军车队在树枝柴草的掩护下或躲进路边掩体 , 或加速通过 , 更有中弹起火的车辆 , 和奋力扑救的战士……
抗美援朝跟国内战争不一样 , 国内战争的补给是就地筹备粮食 , 但战火下的朝鲜到处是一片废墟 , 连当地百姓都很难有粮食 。 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拥有陆海空全方位军事优势 , 不仅地面部队配备机械化的武器 , 他们还掌握了战场的制空权 。
美军对朝鲜北部的城镇、工厂、车站、桥梁等重要目标进行了毁灭性的轰炸 。 并以少架多批次的轰炸机 , 依山傍道昼夜不停地搜索扫射 , 封锁破坏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物资供应线 。 没有飞机的掩护 , 志愿军后勤保障线上的火车、汽车无疑是“裸奔”在敌人的眼皮底下 , 致使志愿军的口粮、弹药难以得到及时补充 。 据统计 , 当时仅有40%运往前线的粮食能送达部队手里 。
“那真是打着算你的 , 打不着算我的 。 ”黄宝善拿出战场上志愿军后勤战士的口吻讲述道 , “当时大家为了新中国 , 是凭着一种信念在战斗 。 ”
为了记录下这些可歌可泣的动人画面 , 1953年1月2日 , 纪录片《钢铁运输线》摄制组一行26人在《共青团之歌》的旋律中 , 从“八一厂”慷慨出征 。
第二次进入朝鲜战场的黄宝善记得很清楚 , 1月4日下午四点 , 阴沉的天空飘着片片雪花 , 一辆“嘎斯51”卡车载着全组成员 , 驶过鸭绿江桥 , 进入到朝鲜新义州 , 开始了在朝鲜长达一年的征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