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揭牌一周年结出32项制度创新成果

示范区不大 , 这片地跨苏浙沪的“神经末梢”共2413平方公里 , 仅占长三角城市群总面积的百分之一;示范区却也不小 , 这里有76个超过50公顷的湖荡 , 有金泽、同里、西塘等响当当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 更有在小桥流水中孕育出的最纯正的江南风味 。
揭牌一年来 , 这块“不大不小”的一体化“试验田” ,瞄准“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 , 展现出超越局部利益和传统思维的“想象力” , 结出了累累硕果——32项开创性制度创新成果 。
告别“单打独斗” , 共享“一张蓝图”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这片生态基底良好、人文底蕴独特的区域 , 是一块极富潜力的“世界级料子” 。 然而 , 青浦、吴江、嘉善虽区位相邻 , 但发展现状、规划标准各不相同 , 如何规划管理好这块“好料子” , 既保护绿色生态基底 , 又实现“不破行政隶属 , 又超越行政边界”的一体化发展目标?
“示范区不是传统的造城思路 , 也不是过去的开发区模式 , 它是一体化发展的国家试验田 , 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定规则、立标准、开新路 。 ”在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看来 , 两区一县的发展阶段、发展诉求、现行的管理手段等不一致是客观存在的 , 规划编制最要紧的是怎样把大家各自的问题解决好 , 最终达成发展共识、联保共治 。
为此 , 沪苏浙三地共同组建了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 , 苏州、嘉兴以及示范区两区一县组成的“三级八方”工作专班 , 还成立了由中规院牵头、沪苏浙四家规划院参加的规划核心团队 。 “过去大家都是‘单打独斗’ , 现在既要做好自己的事 , 又要关心别人的事 , 更要完成共同的事 。 ”示范区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组组长刘锋说 。
不搞集中成片、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建设 , 突出“小集中、大分散”的建设用地布局原则 , 推动存量用地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内涵提升……“不同于过去土地以增量规模扩张的模式 , 示范区更注重存量的挖潜 。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空间规划工作组副组长熊健介绍 , 依据空间布局方案 , 示范区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文化保护控制线4条控制线 , 建立覆盖全域的“四线”管控体系 。
6月18日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正式公示 。 这份规划标志着示范区2413平方公里实现了“一张蓝图管全域” , 这也是国内首份跨省域共同编制、具有法定效力的国土空间规划 。
【长三角|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揭牌一周年结出32项制度创新成果】“未来5年 , 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将提升近70% , 同时保持‘小尺度、低高度、中密度’的空间感觉 , 营造江南韵、小镇味、现代风的生活场景 , 打造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 。 ”这既是总体规划提出的要求 , 更是示范区建设者共同的期待 。
打破“行政区经济”束缚 , 打通要素流动“断头路”
最近 , 上海硕润机械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睿感受到了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便利 。 公司注册在青浦 , 想在吴江开分公司的他 , 只需在上海提交变更手续材料就能快速审核通过 , 不必再到吴江重新注册 , 整个过程只用两天 。
而这样的便利 , 源自一体化示范区的制度创新 。 “一体化作为区域协调发展高级形态 , 最大难点在于如何打破‘行政区经济’束缚 , 打通要素流动‘看不见的壁垒’ , 形成统一高效的市场体系 。 ”示范区执委会主任马春雷说 , 示范区探索形成了一批促进各类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 。
人才政策“破墙”是要素流动的重要方面 。 一年来 , 围绕人才流动 , 示范区出台了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等举措 , 已初步实现国内和国外人才要素自由流动“全覆盖” 。
制度创新给人才流动带来现实红利 。 示范区执委会营商和产业发展组组长朱正伟举例说 , “很多建筑类企业涉及跨省经营 , 比如江苏企业到上海经营 , 这要求企业在上海拥有一定数量的二级建造师 , 而原先企业所拥有的二级建造师 , 由于跨域不能互认 , 要重新考证 , 异地施工企业找本地二级建造师挂证成为不得已的常态 。 而实行了专业技术人才资格互认后 , 这一藩篱就打破了 , 也让人才流动不必‘为证所限’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