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揭牌一周年结出32项制度创新成果( 二 )


资金流动对地区发展至关重要 。 “跨省资金流动看似‘一河之隔’ , 实则远如‘千山万水’ 。 ”朱正伟说 , 各地资金成本不同 , 上海资金充裕 , 融资成本较低 。 如何让上海的资金进入到吴江、嘉善?今年4月 , 示范区出台“金融16条” , 核心内容就是金融同城化 , 让上海的资金可以投放到苏浙去 , 目前江苏企业开发的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 , 就利用了数十亿元的上海资金 。 与此同时 , 一体化金融机构的设立也在加速 , 今年9月 ,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相继设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分支行 。
“目前 , 示范区正在推进金融同城化建设指引的报批 。 这一项目更重要的意义 , 是为接下来更多跨省域的金融同城化建设提供借鉴 。 ”朱正伟透露 。
公共服务一体化 , “三家人”变“一家亲”
今年 , 来自吴江的吴剑峰等4名同学报考了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 未来 , 他们就可以和当地生源一样 , 在3年中专学习后 , 升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等学校 。
示范区揭牌一周年以来 , 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案例已越来越多 。 10月中旬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暂行办法》出台 。 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职称以及继续教育学时 , 可跨省域互认、共享 , 真正实现“籍随人走、学分互认、毕业互通” 。
不仅如此 , 医疗、交通、旅游等民生红利也在示范区内日益显现 。 示范区内的5条跨省公交线路 , 串联起青浦、吴江和嘉善的几大古镇和重要景点;青吴嘉三地共有8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已接入门急诊联网结算系统 , 覆盖三地参保人230.93万;三地还共同推出6条各具特色的“‘青’新江南醉金秋主题线路” , 将最美江南水乡秋景串点成线 , 让市民游客领略江南金秋好风光 。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示范区自古便是诗画江南里的鱼米水乡 , 湖荡纵横、林田共生 , 守护这块“世界级的料子” , 同样离不开制度创新 。
11月 , 正值水葫芦泛滥时节 。 “水葫芦一旦爆发 , 将迅速流入上海 。 以前在清理中常常会出现相互推诿情况 。 ”吴江区水务局河道管理处副主任王志伟说 , 联合河长制建立后 , 大家都主动出击 。
一年来 , 天更蓝、水更清 , 是示范区百姓的共同感受 。 为了解决跨区域生态环境分而治之的难题 , 示范区探索建立了标准、监测和执法“三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 实现区域环境系统治理、精准治理 。 同时 , 针对跨界水体的水环境治理问题 , 建立起重点跨界水体河(湖)长协作制度等6项机制 , 探索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一体化生态保护新路径 。
“制度创新 , 是破题之钥 , 是治理之基 。 示范区制度创新 , 应该是有行政边界 , 又能超越行政边界形成一体化制度环境 。 ”马春雷满怀期待 , “未来 , 示范区将擦亮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底色 , 为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探路 。 ”
采访人员 沈佳暄 许海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