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明清皖南家训家风与家学(上)( 二 )
一、宣城沈?氏:清白留子孙 , 文章见典型
两宋之交 , 沈姓从浙江迁居建平县(今郎溪)一个叫诸塘的地方 ,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 , 有叫沈德一的 , 又从建平迁居宣州洪林 , 沈德一是宣城沈氏的始迁祖 , 以耕读传家 , 从十一世沈宠开始 , 宣城沈氏就兴旺起来 , 所谓“兑起鸿业” , “后嗣著昌” , 后人称之“为文行武皆惊世” , 成为宣城望族 。
《宣城洪林沈氏宗谱?德一公传》载“洪林沈氏始祖 , 即今所称德一公是也 , 源出梁建昌侯约 , 迨宋宰虚中居建平诸塘 , 公其文孙耳 。 诸塘距洪林才半舍 , 淳熙中公往来于此 , 爱其山川环秀 , 风气朴淳 , 谓可以歌、可以哭、可以聚国族也 。 徙而卜居 , 此其意念固深远矣 。 厥后子姓繁昌 , 椒衍瓞蔓 , 德业闻望震耀海区 , 遂为宣城右族” 。 [1]卷十三 正如姜埰所说:“宣城沈梅知名久 , 梅为阿郎沈阿舅” , 梅氏、沈氏互为姻娅 , 维持文化传家的局面 。
沈氏家族有着严格的家训 , 世代相承袭 , 教育子弟:“尊官大爵 , 非贵也 。 器识为宝 , 文艺次之 。 戒毋矜门第 , 毋轻谒官府 , 毋妄贷于人 , 毋多蓄厮养 , 惓倦于图报国恩” , “出仕不可不清也 。 致君泽民 , 吾儒分内事耳 。 ……然则出而治国 , 不思循分尽职 , 以光前裕后 , 而贪黩之鄙 , 夫岂非衣冠之盗贼也哉!”
沈宠(1510—1571) , 字思畏 , 号古林 。 万士和《广西布政司左参议沈君宠墓表》载:“君人外貌乐易 , 而性实刚方 , 志存一体 , 然不务阿世 , 见一善事鼓勇直前不为不止 , 闻一善人 , 负笈千里不见不巳 , 所交皆当世名士 , 故海内向道者 , 莫不知有古林君 。 其乡有贡受轩先生者 , 受学于欧阳南野氏 , 君师受轩 , 因同至南都参南野 , 有得于致知之说 , 已而得见王龙溪、钱绪山二公 , 悟证益明 , 然君每崇实践不落言诠 , 此君学问之终始也 。 ……君自归田后 , 讲学一念 , 老而弥笃 。 时郡守罗君立开元之会 , 诸生环座者数十百人 , 耿楚侗督学临校深叹赏 , 檄聘君与梅宛溪参政主其席 , 诸生因而善良者甚众 , 宣城风俗至今知学者 , 君之倡也 。 ”黄宗羲《明儒学案?南中王门学案一》载:沈宠 , 字思畏 , 号古林 , 宣城人 。 登嘉靖丁酉乡书 。 官至广西参议 。 师事受轩 。 受轩学於南野、龙溪而返 , 谓古林曰:“王门之学在南畿 , 盍往从之?”於是古林又师南野、龙溪 。 在闽建养正书院 , 在蕲黄建崇正书院 。 近溪立开元之会於宣州 , 古林与梅宛溪主其席 。 疾革 , 有问其胸次如何?曰:“已无物矣 。 ”[2]597 可见沈宠为王阳明再传弟子 。 沈宠、梅守德、贡安国并称“志学三先生” , 奠定了宣城心学讲学的基础 。 沈宠致力于在“格物”上下功夫 , “发明良知” , 克服心学流入空疏的弊端 。 沈宠有二子:沈懋敬、沈懋学 , 沈懋学继承家学 。
沈懋学(1539—1582) , 字君典 , 号少林 , 宣城人 。 万历五年(1577年)殿试第一 , 授翰林修撰 。 他的文章辞赋天下共传 , 御书“谨言行明礼义”六字以赐 , 又能上马舞丈八矛 , 堪称文武双全 。 因不满张居正“夺情” , “三贻书劝嗣修谏 , 嗣修不能用” , 沈懋学反而遭到申斥 , 嗣修为与沈懋学同年 , 张居正子 。 沈懋学面对同僚纷纷被廷杖贬谪罚俸 , 却无能为力 , 遂以病辞官归乡 , 沈懋学与梅鼎祚创建“敬亭诗社” , 以文会友 , 与著名文学家汤显祖、屠隆交往密切 , 每日读书吟诵 , 遍游名胜 , “放浪于西湖苕霅之间 , 登白岳 , 憩九华 , 或痛饮歌诗 , 挟声伎 , 自污数年” , 赍志而亡 , 后追谥“文节” , 著有《郊居集》 。 沈懋学为诸生时 , 曾跟随父亲沈宠 , 参与宁国府知府罗汝芳的讲学 , 但他并未信其道 , 反而认为泰州学派“卒流禅语 , 漫不知求” , 坚持学养与经世致用 。
推荐阅读
- 《只此青绿》火出圈,传统文化复兴时代来了吗?
- 接着奏乐接着舞!河南春晚再现出圈名场面,网友:文化“内卷王”上线
- 国风节目混搭王一博,来自家乡的肯定,把文化创新玩出新花样
- 挖掘国乐宝藏,新媒股份助推国潮文化破圈
- “北大毕业,公开羞辱杨幂没文化”,恃才傲物的下场就这样……
- 河南台“年宇宙”春晚:科技手段加持文化内涵,王一博刘昊然加盟
- 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齐聚《人世间》 展现传统家文化的温暖
- “虎虎生威,狮狮如意”电影文化嘉年华亮相二沙岛
- 青海民间文化公益春晚录制完成
- 「沈马 CP」拯救你的不开心,《麻花特开心》为客厅文化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