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明清皖南家训家风与家学(上)( 三 )
文章图片
《明状元图考》中的沈懋学画像
沈寿民(1607—1675) , 字眉生 , 号耕岩 , 是复社名士 , 沈宠曾孙 , 性情严毅 , 不苟言笑 , 博通经史 , 学问尊孔孟 , 与芜湖沈士柱并称为“江上二沈” 。 崇祯九年(1636)举贤良方正 , 应天巡抚张国维特荐沈寿民 。 沈寿民一到京师 , 即先后上三疏 , 揭发弹劾杨嗣昌“夺情”及熊文灿等人误国之罪 , 均被留中不报 , 朝野震动 。 沈寿民即辞官返乡 , 在洪林麻姑山下筑讲堂 , 耕读其中 , 四方学者、名流不远千里 , 前来问学 , 常达数百人 , 著名学者施闰章、吴肃公等都是他的学生 。 崇祯十一年(1638) , 阉党阮大铖流寓南京 , 四处活动 , 企图为魏忠贤翻案 。 于是复社成员对此极为愤慨 , 贵池吴应箕执笔撰写《留都防乱公揭》来反对阮大铖的政治活动 , 当时在南京的复社成员有140余人纷纷在《留都防乱公揭》上署名 , 作为重要成员沈寿民也在其中 。
1644年 , 明朝灭亡 , 南明小朝廷在南京建立 , 阮大铖掌握大权 , 他开始打击报复复社成员 , 按《留都防乱公揭》上的署名进行迫害 , 大兴党狱 , 周镳被杀 , 顾杲、黄宗羲等人被逮 , 沈寿民赫然列入名首 , 于是沈寿民更名为“王子云”携子逃到浙南武义山村岩坞隐居 , 清顺治十二年(1655)其孙沈廷璐千里寻亲 , 一直到顺治十五年(1658) , 沈寿民父子才依依不舍告别武川山水回到宣城 , 但他此后不入城市 , 继续隐居麻姑山授学著述 , 常年“皂帽裹头” , 盛夏依然 。 著有《姑山遗集》30卷、《闲道录》16卷及《剩庵诗稿》多卷 , 沈寿民坚守孟子的“仁义”之道 , 时人将沈寿民与吴县人徐枋、嘉兴人巢鸣盛并称明末清初“海内三遗民” 。 孟子说:“天下有道 , 以道殉身;天下无道 , 以身殉道” , 沈寿民极为推崇孟子 , 他也是这么做的 , 沈寿民经常对门生说:“士不穷无以见义 , 不奇穷无以见操” , 他临终命弟子吴肃公记下遗言:“以此心还天地 , 以此身还父母 , 以此学还孔孟” , 去世后门人私谥沈寿民为“贞文”先生 。
寿民胞弟寿国 , 字治先 , 是复社后期重要成员 。 另外 , 沈寿昌 , 字全昌 , 监生 , 笃志好学 , 曾师从陈九龙先生 , 捐资倡修宣城正学书院 , 建同仁会馆 , 著《易学图解》 。 沈寿民从兄三人 , 沈寿岳、沈寿崇、沈寿峣 , 三人均是沈有容之子 。 在各处参加抵抗清军南下的斗争与活动 , 先后被杀 。 寿民子沈埏(?—1705) , 字公厚 , 号稼亭 , 随父亲流寓十余年后归里 , 亦也遗民自居 , 娶吴錂(为吴肃公叔父)女为妻 , 著《稼亭诗集》 。 沈埏子沈廷璐 , 字元佩 , 从吴肃公游 , “廷璐少禀至性 , 从予游 , 笃志工苦 , 日拊心而泣 , 矢徒步遍访” , 曾徒步两粤间万里寻父 , 事见吴肃公《送沈生万里寻亲序》 , 时人有“江左称家世忠节者 , 常首推宣城沈氏”之美誉 。 [3]卷十一
二、宣城?施氏:理学、诗歌传家
施氏出自姬姓 , 是周公旦后代 。 周武王之弟姬旦辅佐成王 , 其子伯禽封于鲁国 , 传十二世至惠公 。 惠公一子名叫尾生 , 字施父 , 为施氏一世祖 , 传至十一世孙施子恒 , 为孔子的学生 。 唐天宝年间 , 施氏第四十四世孙魁三教授宣城 , 见宣城风俗淳美 , 兵燹鲜至 , “遂于卫前而家焉” , 施魁三即是宣城施氏始迁祖 。
施闰章《述祖》诗道:“王风久颓缺 , 大道日浸微 。 孔辙岂不迩 , 百家争路驰 。 吾宗肇东鲁 , 七十肩相随 。 在汉显经学 , 雠也博士师 。 士匄扬其波 , 先后同声施 。 世远存本根 , 后劲振先绥 。 微言绍天学 , 高步追宣尼 。 讲肆群响臻 , 周游遂忘疲 。 闲先恢孟辩 , 排异搴韩旗 。 磐折劳公卿 , 闳声蜚布衣 。 辍餐饷窶士 , 商歌长乐饥 。 德音绍爼豆 , 奕叶流风徽 。 ”[4]31 可见施氏家族与儒学渊源已久 , 尤其重视孝义传家 。
推荐阅读
- 《只此青绿》火出圈,传统文化复兴时代来了吗?
- 接着奏乐接着舞!河南春晚再现出圈名场面,网友:文化“内卷王”上线
- 国风节目混搭王一博,来自家乡的肯定,把文化创新玩出新花样
- 挖掘国乐宝藏,新媒股份助推国潮文化破圈
- “北大毕业,公开羞辱杨幂没文化”,恃才傲物的下场就这样……
- 河南台“年宇宙”春晚:科技手段加持文化内涵,王一博刘昊然加盟
- 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齐聚《人世间》 展现传统家文化的温暖
- “虎虎生威,狮狮如意”电影文化嘉年华亮相二沙岛
- 青海民间文化公益春晚录制完成
- 「沈马 CP」拯救你的不开心,《麻花特开心》为客厅文化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