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明清皖南家训家风与家学(上)( 四 )
文章图片
宣城施志穆年老无子 , 将一百三十亩田产和千余金都留给侄儿施宏猷 , 但施宏猷是长孙 , 又是家里的独子 , 不能过继给叔父施志穆房下 。 施宏猷考虑到施氏家族内有很多贫穷家庭 , 决定以继承的田产来设置义田 , 并开办义塾以奖励族内子弟读书 。 因为没有变卖田产 , 加上施宏猷慷慨豪爽的性格 , 很多租金债金都收不回来 , 而施志穆家举办四次丧礼、三女出嫁的所有费用 , 最终均由施宏猷来承担 , 义田的经营成为施宏猷沉重的负担 。 施宏猷早逝后 , 他的儿子施察更是无力经营 , 以致债台高筑 , 日益沉重 , 最后只好卖田来解决债务 。 直到施察之子施闰章考中举人后 , 又回购了70亩田 , 考中进士后 , 施闰章购田达到200亩的规模 。 施宏猷设置义田的计划并没有成功 , 不过他效法宋代范仲淹的义举 , 值得敬佩和表彰 , 也成为施氏子孙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 他们不管是对待族人还是朋友 , 都能以孝义为先 。 而支撑这一举动的源头 , 则是施氏几代躬行的理学 。
明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诏毁天下书院 , 宣城志学书院的故址或成为民舍 , 或改为官园;宛陵精舍则被改为理刑公署 , 其田产经费移作他用 , 宣城心学讲学活动受到挫折 。 加上宣城地方理学家贡安国、梅守德、沈宠等人于此前先后去世 , 所谓老成凋谢 , 而他们的后裔或对于讲学内容有指责或热衷于科举做官 , 并没有继承长辈的讲学精神 , 宣城讲学一度沉寂 。 到万历中期 , 宣城出现了以徽州祁门县贡生陈履祥(1540—1610 , 字光庭 , 号文台 , 又号九龙)为首 , 施宏猷(施闰章祖父)和汪有源(字惟清)为左右手的布衣讲学者活动的身影 。 陈九龙初来宛陵 , 跟随他的只有数十人 , 在施宏猷积极倡导下 , 一时间随从者多至800余人 。 施宏猷成为陈九龙讲学事业发展的左右手 。
陈九龙在宣城讲学重现此前的盛况多倚靠施宏猷积极倡导 , 并为“陈门第一高足” , 施家与宣城当地的章氏、徐氏、杨氏、刘氏等家族有着世交 , 在施宏猷的带动下 , 各家族纷纷投入陈九龙门下 。 施宏猷曾在宣城郡之西关建同仁会馆集六邑及南都十四郡大会 , 穷究性命之理 , 实践于躬行 , 施宏猷与当时理学大家焦弘、邹元标有交往 , 得到他们的重视 , 万历己酉(1609)施宏猷病逝 , 在南京清凉山依仁斋中祭祀 。 清初 , 众多学者质疑心学的空疏 , 宣城讲学活动再次销声匿迹 。 施闰章仍以振兴理学家风自期 , 他一再表示 , “吾家以理学孝友三传而皆困于诸生 , 吾忝一第 , 抗颜称师 , 敢负吾君以负吾祖、父乎?”
施闰章仕宦期间 , 积极从事重建明代讲学书院、恢复讲会、再举祠祀等工作 。 尤其在江西 , 施闰章奉祀王守仁、邹元标、罗洪先三位理学家 。 他效法理学前辈倡导讲会 , 他在白鹭洲书院和青原山举办讲会 , 一时间山中父老扶杖而出 , 讲会进行了三天 , 听者多达千人 , 有很多人听后感动得流泪 。 施闰章虽然不是一心追求性、理的理学家 , 他在理学方法上能够融通“朱陆“ , 不偏执一家之说 。 但仍以继承理学家风自居 , 将之当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 并努力将自己的感悟渗透到诗歌创作之中 , 在为官之道中实践自己的理想 。 他曾道:“吾家世擅理学 , 三传皆困诸生 , 一旦抗颜为人师 , 进退学者 , 吾敢以俗学负家学哉!……吾性既尽 , 直见千圣无不同之道;吾善既明 , 当使天下无不明之人 。 ”从施鸿猷到施察再传至施闰章 , 三代以倡明理学作为自己的责任 , 施闰章做官后 , 也一直没有放弃 , 他奖掖后进 , 发现人才;聚众讲学 , 提倡道德教化 , 虽然他不是阳明心学的继承者 , 但施闰章还是以讲学的方法 , 融合朱陆学说 , 他强调从自己做起 , 尽心性 , 人人皆可为圣人 。
推荐阅读
- 《只此青绿》火出圈,传统文化复兴时代来了吗?
- 接着奏乐接着舞!河南春晚再现出圈名场面,网友:文化“内卷王”上线
- 国风节目混搭王一博,来自家乡的肯定,把文化创新玩出新花样
- 挖掘国乐宝藏,新媒股份助推国潮文化破圈
- “北大毕业,公开羞辱杨幂没文化”,恃才傲物的下场就这样……
- 河南台“年宇宙”春晚:科技手段加持文化内涵,王一博刘昊然加盟
- 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齐聚《人世间》 展现传统家文化的温暖
- “虎虎生威,狮狮如意”电影文化嘉年华亮相二沙岛
- 青海民间文化公益春晚录制完成
- 「沈马 CP」拯救你的不开心,《麻花特开心》为客厅文化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