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淝水之战:百万大军的诅咒( 七 )


第二次 , 就是秦晋在淝水之战正式交战时 , 苻坚那个断送了前秦帝国的决策 , “但引兵少却 , 使之半渡 , 我以铁骑蹙而杀之” 。 这句话的信息点有两个:第一是苻坚打算用骑兵作为主力 , 半渡而击突袭晋军;第二是“铁骑” , 你完全可以从字面理解为“甲骑具装” , 这其中自然有古人谈兵好用大词的因素 , 但这也部分说明了苻坚很倚重他的“铁骑” , 即重骑兵 。
第三次 , 就是前秦军队在“秦军败矣”的传谣中即将全面崩溃时 , 皇弟苻融准备带领骑兵对晋军发动反冲锋 , 以阻止晋军的攻势 , “融驰骑略陈 , 欲以帅退者 , 马倒 , 为晋兵所杀 , 秦兵遂溃” , 前秦军事精英最后一次挽救淝水之战的努力就此告吹 。
在这三次骑兵的出场中 , 第一次体现的是兵力规模 , 前秦军队中骑兵和步兵的规模大致在一比二左右 , 骑兵数量极其庞大 , 超过了东晋全国的总兵力;第二次体现的是骑兵的大致功能 , 即快速冲击(“蹙而杀之”) , 尤其强调了对“铁骑”的使用;第三次是实战亮相 , 但一出场就因为主帅被杀而反击失败 。
那么 , 既然前秦骑兵在淝水之战以及此次攻晋之战中有大规模参战记录 , 为何存在感如此之低 , 对战局没有大的影响呢?有一个可能性要率先排除 , 即便淮南地区不如华北平原那样最适合骑兵发挥 , 但相对还是利于骑兵展示兵种优势的 , 因此地理因素至少不会成为短板 。
我试着从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
第一 , 北府兵有着与骑兵对阵必不可少的经验和纪律性 。 北府兵由北方半武装流民组成 , 与南方出生的士兵相比 , 对北方胡族的骑兵战术并不陌生 , 且有相对丰富的交手经验 , 不太可能发生当对方骑兵冲锋时士气瞬间崩溃的状况 。 事实上 , 即使到了“甲骑具装”的重骑兵时代 , 重骑兵开始有能力从正前方硬性撕开步兵阵型 , 但硬打的话毕竟战损比过高 , 重骑兵冲击战术最具杀伤力之处还是在对方阵型破散后的跟踪追击 。 这也正如《南北战争三百年》一书中写到的 , “当集群骑兵高速冲向步兵军阵时 , 对站在前列的步兵造成的心理压力非常大 , 缺乏战斗经验、纪律松弛的步兵会四散逃命 , 造成军阵在瞬间溃败” , 而北府兵显然轻易不会给前秦骑兵打此种追击战的机会 。
那么 , 北府兵不缺与骑兵的对阵经验 , 但“流民武装”在组织力和纪律性上难道不是远逊于正规军吗?答案是否定的 , 甚至恰恰相反 。 从组织上看 , 北府兵具有某种“私兵”和“部曲”的性质 , 和刘牢之这些流民帅有着长期的共同利益纽带 , 实质上算是休戚与共的武装利益集团 。 而从中国古代兵制来看 , “私兵”“部曲”在大多数时候的战斗力要比“正规军”强得多 , 相对而言 , 后者才更像乌合之众 。
对于正规军的崇拜更像是一个现代观念 。 事实上 , 除了开国之初等特例以外 , 历代所谓“正规军”甚至就是“收入低”和“混饭吃”的集合体 , 宋代更陷入了城市无赖参军 , “兵不知将 , 将不知兵”的窘境 。 在缺乏国家观念的中古时代 , “正规军”往往意味着“不知为何而战” , 与上级将领和同袍缺乏情感利益纽带 , 在迎击骑兵冲锋这种高风险的战斗中 , 大概率的行为模式就是溃散保命 。
而如北府兵这样的“私兵”“部曲” , 与东晋朝廷并无什么虚无的情感联系 , 打仗的纪律和士气依靠利益绑定的主帅(流民帅)来维系 , 前期捆绑刘牢之及背后的谢氏 , 后期捆绑刘裕 , 而此种“私人关系”的黏性和忠诚度远比“国家—个人”要强得多 , 后者的感召力在近现代才得到了迸发 。
在古代战史上 , 各种“家军”几乎就是战斗力高和精锐部队的代名词 。 在明末明军和农民军的战争中 , 明军的核心战力往往都来自将领的“武装家丁” , 在正规军一触即溃之后 , “家丁”才是将领保命的最后依靠 。 当然 , 家丁的高工资来自将领私人掏腰包 , 而国家发薪的“正规军”不仅收入低 , 还是将领盘剥的对象 。 在晚清的历次战争 , 特别是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中 , 八旗和绿营这样的正规军早就成了吃闲饭的乌合之众 , 基于个人忠诚和乡党纽带的湘军、淮军才是清廷的擎天之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