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前这个大会,报纸上“没有一点报道”,却为何改变了中国命运?( 二 )


文章图片

陈独秀、李汉俊负责编辑的《劳动界》
当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与代表先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结合时 , 一股伟力喷涌而出 。 当时进步期刊《共产党》如此评价兴起的工人运动:“最近两三月间 , 上海劳动界反抗资本家的空气愈益紧张 , 工人自动的组织工会 , 创办劳动学校 , 都是很好的现象 。 ”它还作出乐观判断:“照这样发展下去 , 不出三五年 , 上海劳动界 , 必定能够演出惊天动地打倒资本制度的事业来的 。 ”
后来的历史证明 , 这的确是一个颇具先见的判断——时代巨幕已然拉开 , 火种开始点亮舞台 。
“弄堂里的火种”
老渔阳里2号发出的一封封“邀请函” , 酝酿着一个大事变 。 李大钊信心满满:“黄金时代 , 不在我们背后 , 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 , 乃在将来”
穿过茂密的法国梧桐 , 石库门房舍成排出现 。 走进南昌路100弄2号(原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逼仄的天井 , 抬头看 , 二楼一扇漆红木窗恰开着 , 雕花窗楣边静摆着一张空无一物的旧式书桌 。
时间拨回到100年前的那个夏天 。 这张漆黑的小木桌上堆满了各类待校编的文章 , 伏案的陈独秀正忙着为即将下印的《新青年》杂志做最后的校改工作 。 如今 , 在旧址一楼的大厅里 , 还悬挂着一块小黑板 , 上有粉笔写就的一行繁体小字:“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 。 ”当年盛况可见一斑 。
上海|百年前这个大会,报纸上“没有一点报道”,却为何改变了中国命运?
文章图片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小黑板上 , 写着“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
彼时 , 另一重“盛况”——1917年十月革命的余波仍在中国社会震荡发酵 。 正如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中所说:“二十世纪初叶以后之文明 , 必将起绝大之变动 , 其萌芽即茁发于今日俄国革命血潮之中 。 ”1920年5月 , 俄共(布)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一行来到上海 , 向陈独秀提出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建议 。
道路尚未完全清晰 , 真理却越辩越明 。 陈望道回忆:“越谈越觉得要根本改造社会制度 , 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必要 , 有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必要 。 ”
时间到了1920年8月 ,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这间宅子里正式成立 。 这座不起眼的石库门建筑 , 已然成为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枢纽” 。 从那时起到第二年春 , 一封封信函从这里发出、一个个“使者”奔向各地 , 先后在国内6个城市及旅日、旅法华人中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
上海|百年前这个大会,报纸上“没有一点报道”,却为何改变了中国命运?
文章图片

位于南昌路100弄2号的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一大的整个组织筹备工作是在上海老渔阳里完成的 。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主持工作副馆长徐明说 , 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担纲起“发起组”“中央局”的角色 , 为一大召开做了大量前期工作 。 这个“躁动于母胎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 就要呱呱坠地了 。
1921年6月 , 在与来沪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商议后 , 上海早期组织成员李达和李汉俊写信给各地党组织 , 通知速派两名代表赴上海开会 。
马林的迫切心情不亚于中国同志 。 他在7月致信共产国际代表信中提到:“希望本月底我们要召开的代表大会将大大有利于我们的工作 。 同志们那些为数不多而分散的小组将会联合起来 。 此后就可以开始集中统一的工作 。 ”
老渔阳里2号发出的一封封“邀请函” , 酝酿着一个大事变 。 李大钊信心满满:“黄金时代 , 不在我们背后 , 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 , 乃在将来 。 ”
“绝不是为个人命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