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 网贷行业有望告别野蛮生长( 二 )
“大量网络小额贷款设立时 , 本身就存在着‘监管套利’的现象 。 去中西部等一些地区注册公司 , 然后通过互联网全国展业 , 实际经营总部却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 。 如果业务缩回注册地所在省份或区域 , 几乎没有市场空间 。 ”陈文说 。
网贷突破属地限制
监管新规呼之欲出
正因网络小额贷款的经营在互联网上拓展到全国 , 突破了原有的属地限制——全国经营的金融业务本应由中央金融监管部门进行管理 , 于是对网络小额贷款牌照在业内有“超生”的说法 。 但在蚂蚁集团宣布IPO后 , 人们才意识到 , 这一并不起眼的放贷资质 , 竟然是支撑起蚂蚁2万亿元估值的基石 。
监管部门亦注意到了其中的风险 。 2017年2月 , 原银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在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指出 , 批设全国经营的网络小额贷款已经超出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责 , 要慎重对待跨区域经营的网络小额贷款 , 防止形成新的监管套利或风险 。
在没有监管文件明确禁止的窗口期 , 不少企业出于业务需求或囤牌照考虑抓紧申请网络小额贷款 , 多地出于招商引资考虑也抓紧批设网络小额贷款 , 包括新疆乌苏、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乌海、黑龙江双鸭山、西藏拉萨、宁夏银川、山西临汾等地均有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成立 。 “哪个地方的政策松 , 股东就去哪里新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 。 ”一位小额贷款行业资深人士介绍 。
2017年11月21日 ,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特急文件 , 要求各级小额贷款监管部门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 。
互联网借贷的野蛮、无序发展 , 大大挤压了传统小额贷款的生存空间 。 据行业协会及银保监会数据 , 传统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已从2015年高峰时期的1.2万家萎缩至2019年末的9000多家 , 从业人员从超过10万人减少至不足7.5万人 。 4年时间 , 已有超过3000家传统小额贷款公司黯然退场 。
如今 , 网络小额贷款回归线下或省内经营亦挑战重重 。 在此之前 , 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润空间已经受到极大挤压 。 今年8月20日 , 最高人民法院修订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为4倍LPR , 即15.4% , 较此前24%和36%的利率基准大幅下调 。
据业内人士透露 , 针对网络小额贷款的监管办法已酝酿超过3年 , 直到今年11月2日《征求意见稿》发布 。
就行业而言 , 《征求意见稿》影响广泛 。 仅“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 , 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 , 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 ”这一条 , 就将众多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卡在门外 。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 , 从注册资本金上看 , 相比蚂蚁集团 , 那些以联合贷为主要业务、规模较小的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更受打击 , 生存空间大大缩小 , 不少将面临转型或退出 。
采访中 , 郭田勇同样认为 , 对整个从事网络小额贷款的公司来讲 , 从业门槛都是大幅提高 。 无论是对像蚂蚁金服这些大的企业 , 还是一些小的都是一样 , 未来肯定会对业务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
针对准入门槛的问题 , 尹振涛说 , 准入门槛的提高会导致整个网络小额贷款市场总规模的增速放缓 , 这意味着申请全国性业务的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牌照将更难 。 “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的网络小额贷款需要50亿元 , 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 这一门槛 , 将限制目前多数网络小额贷款公司” 。
针对新规 , 腾讯财付通迅速作出了调整 。 11月4日 , 深圳市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 , 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加至25亿元 , 增长幅度为150% 。 据了解 , 这已经是财付通今年以来的第二次增资 。
对于新规设定的标准 ,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中小型小额贷款公司受这一规定影响较大 , 实力较弱的公司很难达到10亿元和50亿元的标准 , 这会使得大量没有实力的小额贷款公司退出市场 。 过去很多小额贷款公司都是跨省经营 , 但现在50亿元的门槛会迫使一些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仅在省内经营 , 这一定程度上限制其牌照价值 。 “对于巨头而言 , 50亿元的注册资本门槛并不难达到 , 更难的在于银保监会的审批 。 ”
据黄大智分析 , 关于“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这一规定 , 在一定意义上只对头部的个别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产生冲击 , 因为整个联合贷款市场中 , 蚂蚁联合贷款占据90%的市场份额 。
推荐阅读
- 广州日报 利润承压 可口可乐先涨价后卖酒
- 大盘 一个小散的基金日报(万元小仓) 2021-06-03
- 证券日报 华为“鸿蒙大军”启航:倡导万物互联 构建智能生态新秩序
- 证券日报 集运行业大周期高点将至 业内人士称7月份运价或迎来峰值
- 证券日报 高利润医美业揭秘:上游“躺赚” 中下游“吃土”
- 证券日报 华为“软硬兼施” 鸿蒙“破壁而出”
- 证券日报 支付清算协会约谈7家机构 年内16家被“退群”
- 证券日报 发改委系统二季度密集调研 推进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等工作
- 证券日报 今日视点:交易所年内发出1123份问询函 上市公司如何领会“知识点”
- 证券日报 最严券业研报规范发布满一年:用“研值”传递价值投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