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认知症老人丢失的记忆有哪些招儿?养老机构这么做( 二 )


奏唱前的ppt刚放出来 , 张玲的眼睛就紧盯着屏幕 。 前一句还念叨着“这是啥歌呀?不会唱” , 紧接着就哼起“小时候 , 妈妈对我讲……”
病情较重的张玲老人已无法用双手配合演奏 , 但相比几年前 , 她进步了不少 。
“开始她根本不知道该干吗 , 只是坐在一旁 , 紧张地看着周围 。 不说话 , 也不学 。 ”工作人员回忆 , “直到半年后 , 老人才有了参与的热情 。 起初她连弦的位置都找不到 , 拿着拨片在琴板上乱拨 。 慢慢地 , 她偶尔就能单手拨弦、打节拍了 。 ”
“瞪着眼睛拍桌子……你根本没法想象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 , 三年前刚来时 , 发起脾气有多厉害 。 ”张玲的女儿门女士感慨万千 , “现在她特别有安全感 , 心态也平静了不少 。 我也是从那时才发现 , 妈妈原来会唱那么多首歌 。 ”
赵思佳介绍 , 康语轩里95%的老人都患有阿尔茨海默、脑血管性、额颞叶型等类型的认知症 。 活动用的乐器主要是特制的摇柄式木吉他 。 演奏者只需跟着指挥的手势左、中、右拨动摇柄 , 并配合拨弦 , 就能奏出A、D、G三种和弦 , 这种吉他也比普通吉他轻不少 , 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老人也能体会演奏的乐趣 , 获得持久参与的动力 , 激活身心功能 。 一只手不方便的老人可以两人合奏 。
方式三
飞针走线串起丢失的记忆
两个月前 , 在康语轩创始人金博士的倡议支持下 , 几位老人的家属作为志愿者办起了海马记忆工房 , 定期组织老人制作手工艺品 。
严敏老人是工房的“主力” 。 很多老人设计好的作品 , 以及复杂的针线活都由她加工完成 。 现在看她做针线 , 甚至比很多没得病的人都干得利落漂亮 。
“刚开始 , 别说做针线活儿 , 让她选几朵花缝到布包上 , 她都会皱起眉头 , 连连摆手说 , “我不会弄啊!”
志愿者蔡越回忆 , “我们反复给她示范 , 头几针还是歪歪扭扭 , 没想到几针后就匀称多了 , 后面越来越熟练 。 一个多月下来 , 虽然每次起针还需要志愿者示范 , 但只要进入状态 , 就一会儿一个干个不停 , 可谓是飞针走线了 。 ”
“边儿要不要窝进去?”严敏边说 , 边拿针把布的边缘往里挑 。
这冷不丁蹦出的问题让蔡越眼前一亮 。
蔡越说 , “我们从没给她示范过窝边儿 , 后来才了解到严敏生病前会做一手好针线活 , 工房的活动唤醒了她曾经熟悉的针法 。 ”
原本寡言少语的严敏 , 设计手袋时会主动凑到其他老人旁边商量探讨 , 兄弟姐妹们一边聊天 , 一边干着手里的活计 , 好不热闹 。
最初筹建工房时 , 身体功能退化严重的老人原本不在这个活动选择之列 , 直到他们发现了王岭在工房的变化 。 蔡越说:“王老第一次来时特别茫然 , 他不知道大家在做什么 , 志愿者也不知道他能做什么 。 慢慢地 , 志愿者们发掘了他拿胶棒贴纸、解扣子等一系列技能 。 ”
冬季病毒容易传播 , 工房决定做一批药包 , 放在公寓各个角落 。 志愿者们想让王岭挑战一下装药 。
志愿者举着药包 , 王岭拿小勺颤颤巍巍地舀出一勺药 , 运到药包中 , 只有短短七八厘米的距离 , 却需要十来秒才能完成 。 虽然他在尽全力保持平衡 , 还可能有一半药洒在外面 , 但王岭却乐在其中 。 一下午 , 他装了几十个药包 。 怕他太累 , 志愿者询问:“叔叔 , 不做了吧?”王岭看看药包 , 很有礼貌地说 , “还能继续吗?”
“近100个药包 , 需要绣花、称药、系绳、装包……本以为怎么也得干3天 , 没想到老人们分工合作 , 一下午就全完成了 。 ”蔡越直呼意想不到 。
“用手触摸曾经熟悉的针头线脑 , 通过听觉接收缝纫机的声响 , 这些感官刺激都可以串起他们丢失的记忆 。 同时 , 活动手指可以激活大脑 , 优化神经网络 。 ”康语轩教育培训总监赵思佳说 。
专家
有效干预可以延缓病情发展
耆乐融长者关爱中心主任卞学忠告诉采访人员 , “其实认知症在初期的症状被很多人忽视了 , 比如忘记家人嘱咐的事儿、出门忘了炉灶上还烧着水……很多人把这些当成老糊涂 , 进而错过了初期的最佳干预时间 。 ”
卞学忠说 , 认知症是一种不可逆的疾病 , 目前认知症无法确定病因 , 加之也没有对症的特效药且无法治愈 , 所以确诊后的相关干预可以延缓病症的发展 , 这一点变得尤为重要 。
卞学忠说 , “主要就是精神上 , 可以试着带老人回原来住过的地方 , 带他看黑白电影或是照片 , 给他播放老歌 。 如果遇到老人感兴趣的点 , 他自然就会动脑思考 。 只要勤动脑就会有助于延缓病情的发展 。 除此以外还通过老年玩具 , 锻炼老人手脑配合 。 这些都是很好的干预方法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