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不掉的湿气,就是治不好的病,老中医有妙招!

虽然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但是身体却不如以前那么强壮了,现在人们常常缺乏运动,在饮食上,常常以肉类为主,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尤伤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化不掉的湿气,就是治不好的病,老中医有妙招!
化不掉的湿气,就是治不好的病,老中医有妙招!
文章插图

遇寒则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所以湿气,其实是一个病理产物。当津液不能正常运行,成为湿气而内停,就会阻碍人的气血运行。
湿气如此害人,我们要如何祛除呢?
1、运动——规律的运动,对扶阳祛湿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一点要注意,运动后一定不要立马冲澡或猛灌冷饮,内热与外冷相遇会加重湿气,无疑是雪上加霜。
2、穴位疗法:根据湿邪所在的部位按摩穴位
1、血海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两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2、天枢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两侧两寸处。
3、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在阴陵泉穴直下3寸,即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胫骨内侧面后缘处。
4、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在肚脐上4寸的腹中线上,可仰卧取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5、阴陵泉穴: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处于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6、丰隆穴: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拇指)。
还有一种中医外治的的方法--穴位贴敷。不经消化道,不走肝肾,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祛湿散寒,补虚清热,改善亚健康。在央视的《健康之路》栏目中也有过科普。

3、中医穴位敷贴法
你可能听过,生姜能够祛湿,但是用发酵姜根粉做穴位贴敷疗法,效果最好。
在《清太医院配方》一书中,载有延年涌泉膏之防病保健方:药用杜仲、牛膝、熟地、等12种药熬枯去渣,入铅丹收膏,再加入丁香、麝香等搅拌成膏,制成膏贴。
据载:此膏可治先天不足,后天亏损,骨痿身瘦,阳气虚弱;以至腠理不密,易受风寒,常多疾病。若常贴涌泉穴,兼贴肾俞、关元穴,不但终身永无寒湿、脚气、瘫痪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此后渐渐流传于民间,经现代科技改良制成药包贴敷足底涌泉穴叫足贴,此配方比其他的祛湿方法效果都要好。
化不掉的湿气,就是治不好的病,老中医有妙招!】穴在汉语中就是窟窿和洞的意思。《内经·灵枢》中描述穴位说: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从中医角度来讲,皮肉之内是一条一条的经络,而穴位就位于这些经络上。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停留汇聚的地方就形成了穴位,所以穴位不仅仅在气血运行中起到枢纽的作用,同时还是机体与外界相互交流的门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