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一年多 曙光医院“团队门诊”创新模式造福更多患者



运行一年多 曙光医院“团队门诊”创新模式造福更多患者
本文插图



图说:詹红生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 采访对象供图
去年年初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詹红生上海市名中医工作室团队门诊”正式开诊 。 作为一种创新诊疗模式 , “团队门诊”在诊疗中可以根据患者病情有序转诊 ,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 提高诊疗效率 , 改善就医感受 。 诊后 , 团队针对疑难病例发起病例讨论 , 制订最优治疗方案 。 采访人员从院方获悉 , 运行一年多来 , 前来团队门诊就医的病人可不少 , 那么大家的体验如何?
赵阿婆是詹红生教授的老病人了 。 因长年饱受颈痛头晕恶心困扰 , 她辗转求医 , 几近抑郁 , 家人也不堪重负 。 第一次来到曙光医院求医正是饭点 , 面对阿婆的喋喋不休和铺满了整个台面的检查报告 , 詹红生没有丝毫不耐烦 , 耐心解答了阿婆所有疑惑 。 经过手法治疗 , 赵阿婆感到如释重负 。 在詹红生的手把手指导下 , 她还学会了一套不花钱的运动处方 。 复诊几次后 , 赵阿婆的病情好转明显 。 在詹红生的建议下 , 她转到了“团队门诊” , 这里都是詹教授的学术继承人骨干 , 也曾有过接触 。 “这里就诊不用排很久 , 环境也很舒适 。 ”赵阿婆说 , “他们每个人都跟詹教授很像 , 在他们‘手上’我也很安心 。 ”
正如赵阿婆所言 , “团队门诊”的医生始终秉承“三个一致”原则——一致的慈悲之心、一致的诊疗理念、一致的诊治策略 , 旨在为患者提供“同质化”服务 。 走进诊室 ,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詹红生亲作的“工作室训词”——“人之性命 , 贵若千金 , 救死扶伤 , 善莫大焉 。 医药之事 , 至精至微 , 用心精微 , 始可习之 。 学者应博极医源 , 精勤不倦 , 采众之长 , 补己之短 , 学以致用 , 举一反三 , 发大慈恻隐之心 , 誓普救含灵之苦 。 子曰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此之谓也 , 当谨守之 。 ”“詹老师的一言一行正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 ”团队门诊医师王辉昊说 , “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技法 , 他更像一盏明灯 。 我们年轻医生时常有迷茫、浮躁的时候 , 只要跟师门诊、查房一次 , 就会自然地被感染 , 去反省 , 去读书 。 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 要把患者当老师 , 去感激、去尊重 。 ”
2020年 , 詹红生教授被评为上海市首届“医德楷模”、上海市医务工匠 。 他的门诊患者众多 , 却时常见到他在诊室教患者做康复功法 , 不厌其烦地介绍养生方法 。 “有时候 , 病人自己在家能做的比我能帮他们的多很多 。 ”詹红生说 。 因此 , 在繁忙的医教研工作之余 , 他也热衷于医学科普工作 。 他自创多套导引练功康复操 , 并亲自演示 , 动作分步讲解 , 在个人公众号上一经推出 , 即被广泛转发……“能来门诊的患者毕竟有限 , 我希望通过科普内容的推广让更多的人受益 。 ”团队成员也在他的感召下 , 纷纷加入“岐黄惠民”社区工作坊、海派中医公益学堂 , 将健康宣教的关口前移 , 造福更多百姓 。
教书育人同样是詹红生教授最喜欢做的事 。 “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是我们一代代中医药人的责任和使命 , 我们年轻时候也是学着前辈的样子成长起来的 。 ”他如是说 。
【运行一年多 曙光医院“团队门诊”创新模式造福更多患者】 通讯员 张莎莎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郜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