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真玩起打水漂来,就没我们什么事了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国科普博览
作者:王志英
你小时候玩过打水漂的游戏吗?
在小池塘边拾起一块扁平的石头或瓦片 , 侧着身 , 挥动手臂用力将石头甩到水面上 , 那石子就在水面上不断俯冲和跃起弹向池子的尽头 , 在平静水面上掀起一朵朵白色的浪花 。
有时石头能弹起三四次甚至十几次 , 但若是将一块沉重的石头扔在水里 , 出现的只有沉闷的“扑通”声和四溅的水花 , 一次也弹不起来 。
本文插图
打水漂照片(图片来源:veer图库)
为什么有的石头能轻易打出水漂 , 有的则不行?打水漂的奥妙究竟在哪里呢?沉入到水中的石头又会有哪些运动?
Part.1
怎样才能打出完美水漂?
要想成功打水漂 , 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选择扁圆且厚度均匀的石头;
2. 抛掷的时候力量要大且让石头进行旋转;
3. 调整出手时石头的角度 , 让其尽量在接触水面时是20° 。
法国的物理学家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揭示了成功打水漂的奥妙 , 文中指出决定石头弹跳次数主要有4个参数:石头抛掷水平速度、转速速度、石头功角α , 以及入水弹道角β 。 且Christophe Clanet教授给出了碟形石块打水漂的梦幻攻角 , 即以20度攻角的姿态撞击水面 , 碰撞时间最小因而能量损失最小 , 能够得到理想的效果 。
本文插图
碟形石块打水漂的力学模型及分析(左图:α为攻角 , β为入水弹道角;右图:结果表明攻角为20度时具有最佳的弹跳效果 , 而弹道角大于45度后不会再产生弹跳)
“打水漂”也曾多次得到重要的实际应用 。
二战时期 , 盟军希望攻击德国鲁尔工业区内的水坝 , 在严密防守下通常的高空投弹和水下鱼雷攻击都一筹莫展 。 英国发明家威利斯依据打水漂现象 , 发明了一种弹跳弹 , 飞机投下的炸弹在水面上跳过防御工事后在大坝上爆炸 , 最终盟军采用这种方法成功摧毁了德国境内的三座大坝 。
本文插图
威利斯的弹跳弹设计原始草图(左)及使用效果照片(右)
2020年12月17日凌晨 , 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舱利用打水漂原理在大气层表面进行“太空打水漂”方式返回 , 顺利着陆 。 返回舱在接近大气层的时候 , 以较小的角度进入 , 借助密度差产生的气动升力跃出大气层 。 地球引力使返回舱再次回落 , 产生又一次弹跳 。 每一次弹跳 , 速度逐渐会降低 , 直到不再有足够动能形成新的弹跳 , 而自由下落 , 返回地球 。 “太空打水漂”技术 , 能够实现“自然减速” , 且有助于降低返回段热负荷问题 , 避开触发“燃烧”的风险 , 从而保证返回舱安全着陆 。
嫦娥五号“打水漂”式回家(图片来源见水印)
Clanet教授同时还发现 , 当入水弹道角大于45度 , 石块会直接进入水下而不产生弹跳 。 从力学角度来看 , 物体以相对速度穿越水面的入水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接触瞬时的砰击、自由面大变形的开式空泡、开式空泡闭合后的水中运动 。 前者主要是冲击动力学问题 , 而后两方面往往表现为水动力与刚体运动甚至结构变形的耦合 。 入水的流动特征与物体形状、姿态、入水角度、初速度乃至旋转、表面特性等多种因素相关 。 在开式空泡条件下 , 物体与水通常只有头部小面积接触 , 流动约束反力非常小 , 因而姿态通常不稳定导致物体在水中剧烈旋转 。
本文插图
小球入水的典型过程(a:入水冲击和射流生成;b&c: 形成与空气连通的开式空泡和皇冠形飞溅;d: 空泡发生深闭合并形成垂向射流;e: 空泡发生表面闭合)
Part.2
自然界的入水“标兵” , 给了科学家什么启发?
自然界和生物界也有形形色色的入水问题 , 如翠鸟 , 鲣鸟等平时在空中飞行 , 发现猎物后会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突然俯冲下来进入水中 , 靠惯性入水并抓捕鱼类 。 那么 , 这些动物是如何做到姿态可控且轨道稳定去捕捉鱼类呢?
研究发现这些以鱼为食的鸟类通常具有尖锐的喙和细长的脖子 , 入水前翅膀夹紧身体像箭一般刺入水中 , 最大限度地优化自身入水的水动力学特性 , 且翠鸟入水通常只会激起非常小的水花 , 这样便可在入水后保持更快的速度、潜入更深的水中以提高捕食到鱼类的机会 。 入水之后通过调整翅膀的伸展控制姿态 , 迅速捕食猎物 。
推荐阅读
- 癌症的头号克星 医院真的买不到
- 高血糖真的能吃南瓜吗?
- 干咳真的可以吃羊肉吗
- 鸡蛋过敏真的可以吃鸽子蛋吗
- 补肾就要从内到外 几分钟效果真好
- 高血压真的可以吃羊肉吗
- 过敏真的可以吃羊肉吗
- 生姜水治疗脱发是真的吗?
- 喝酒后耳鸣是真的吗
- 喝柠檬还能晒太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