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抖慢僵,开启新人生!省人医成功开展首例帕金森病DBS手术


“这个毛病真是太痛苦了”!
湖南娄底42岁的郭女士8年前突患“怪病”:右手抖动并逐渐发展到右下肢 , 还出现动作迟缓、四肢僵硬等症状 。
“写字越写越小”
“切菜越来越切不动 , 开始只是肉切不动 , 后面小菜都切不了”
“朋友都嫌弃我 , 说我怎么这么慢”
“抖抖索索 , 在家玩跑胡子都抓不起” 。
眼看着工作生活都明显受到影响 , 郭女士只得踏上寻医之路 , 先后到了长沙和上海、北京等地的知名医院 , 这才找到病因—帕金森病 。
得病前几年 , 通过规律服用药物 , 症状控制较理想 , 但近年药效随着病情的发展越来越不理想 , 需不断增加药量 , 病情仍持续加重 。
近一年 , 郭女士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 , 不自主震颤、僵硬、行动迟缓等帕金森病症状折磨着她 。
近2个月来 , 随着药效降低和药物引起的异动等症状 , 肢体出现无法控制的舞动 , 让她和家人倍感痛苦 。

告别抖慢僵,开启新人生!省人医成功开展首例帕金森病DBS手术
本文插图



麻醉医生精心为其实施麻醉 。
脑起搏器 , 让她看到希望
辗转打听到湖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可以进行植入脑起搏器(DBS)治疗帕金森病 , 家人带着郭女士赶到长沙 。
与湖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胡林旺副主任医师仔细沟通后 , 郭女士和家人决定接受手术 。
医务部组织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麻醉科、放射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团队为郭女士会诊 , 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和周密的术前准备后 , 手术于2021年2月6日实施 。

告别抖慢僵,开启新人生!省人医成功开展首例帕金森病DBS手术
本文插图



术前准备上立体定向仪基框 。
周密准备 , 成功完成高难度DBS手术
磁共振室精确进行术前扫描;
CT室全方位定位;
麻醉科、手术部医护人员立即作出人员安排 , 为该项新手术的顺利实施积极准备 , 麻醉医师术前访视、提前制定麻醉计划 , 准备为术中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医护人员术前认真学习DBS手术术前准备、手术流程、注意事项 , 对患者进行沟通关怀、心理护理 , 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

告别抖慢僵,开启新人生!省人医成功开展首例帕金森病DBS手术
本文插图



手术计划系统将CT及MRI图像融合 , 以便术中精确找到靶点 。
由神经外科胡林旺副主任医师、孙圣礼主任医师、余杰主治医师等组成的神经外科手术团队 , 在神经外科老前辈刘佳赋教授、神经外科学科主任舒毓高教授、神经外二科朱子健主任指导和放射科、麻醉科、手术室的通力配合下 , 历经4个多小时 , 成功在立体定向下为患者植入脑起搏器(DBS术) 。

告别抖慢僵,开启新人生!省人医成功开展首例帕金森病DBS手术
本文插图



术中植入电极 。
手术过程十分顺利 , 术后复查头颅CT确定电极置入与计划靶点位置一致 , 手术获得成功 。
【告别抖慢僵,开启新人生!省人医成功开展首例帕金森病DBS手术】目前 , 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 , 恢复顺利 , 拟定于四周后进行开机仪式 。
8年的痛苦 , 将在4周后得到解除 。 郭女士和家人都感慨不已并静待掀开人生新的篇章 。

告别抖慢僵,开启新人生!省人医成功开展首例帕金森病DBS手术
本文插图



术后复查CT显示 , “脑起搏器”准确无误植入靶点丘脑底核(STN核) 。
什么是脑起搏器手术?患者应何时植入脑起搏器?
湖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胡林旺副主任医师介绍 , 帕金森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 主要影响患者的身体肌肉 , 大部分人发病初期表现为肢体僵硬或震颤 , 然后逐渐发展为面部肌肉僵硬、发音和吞咽困难 , 看上去面无表情 , 动作僵硬 , 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
“药物治疗是前期帕金森病的首选手段” , 胡林旺介绍 , 药物并不能使患者的症状得到长久缓解 , 药物疗效较好即“蜜月期”一般只有3至5年 。
当“蜜月期”过后 , 药物疗效逐渐下降 , 不少患者开始出现“运动并发症” , 会出现开关现象、冻结步态症状 , 还会出现“剂末现象” 。
即药效的持续时间缩短 , 上一次药物的作用常常不能维持到下一次吃药前;
另一方面表现为“异动症” , 即服药起效或药效消失后 , 出现手、脚、头、颈等部位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