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证“麻药一捂即晕”医生亲身尝试,科普不能失去分寸


科普的目的是为了让大众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 而不要变成教唆和误导他人 。
全 文1430字, 阅读约 需3分钟
文/罗志华(医生) 编辑 马小龙校对 李立军

为证“麻药一捂即晕”医生亲身尝试,科普不能失去分寸
本文插图



▲当事人@妇产科的陈大夫 。 图/视频截图
随着“佛山23岁新入职女员工酒店内死亡”一案案情的逐步披露 , 近日 , 尸检鉴定书中“麻醉药中毒”的细节引起了科普博主们的讨论 。 针对这起案件 , 粉丝超200万的网红医生@妇产科的陈大夫和@江宁婆婆因为讨论“有没有一捂就倒的药” , 上了热搜 。
对于该麻醉药能否“一捂就晕” , @妇产科的陈大夫认为可行 , 但@江宁婆婆则持不同意见 , 连发多条微博阐述了自己与陈大夫的不同意见 。 为证明自己所述为真 , 陈大夫用该麻醉药做实验 , 将自己捂晕 , 目前相关视频已删除 。 之后陈大夫向网民致歉 , 并表示已报警自首 。
民众之所以如此关注“一捂就晕”现象 , 主要因为坊间存在一些相关传言:单身一人走在街上 , 听见背后有人叫其名字 , 回来看时 , 一块手帕捂住嘴鼻 , 当事人顿时不省人事 。 有些说法更为玄乎 , 说当事人并非不省人事 , 而是在清醒状态下失去自我控制能力 , 只能由人摆布 。
尽管这类传言未经证实 , 但难免有人“宁可信其有 , 不可信其无” 。
回到此事去看 , 对于普通的“吃瓜群众”而言 , 医生的专业素养值得信赖 , 警察的办案经验也有说服力 , 加之这个话题的社会关注度很高 , 因此双方一展开观点交锋 , 就极易引来大量围观 。
一个常识是 , 能将人捂晕的麻药是存在的 , 至于捂晕需要多长时间 , 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细节问题——5秒也好 , 60秒也罢 , 争议的意义其实并不大 。
就此事而言 , 涉事医生为了证明该麻醉药能把人“一捂就晕” , 竟拿自身做小白鼠做实验 , 还将实验过程录制成视频播出 , 虽然并无教唆初衷 , 但方式明显值得商榷 。
单从实验目的上讲 , 陈医生的做法其实起到了科普作用 , 对特殊药品管理也不无启示:对此类麻醉药物 , 该不该纳入管制药品序列 , 需要缜密考量 。
事件中有个细节耐人寻味——她醒来后 , 误认为七氟烷为管制药品 , 自己的行为可能涉嫌违法 , 因而报警自首 , 可之后却被处警人员告知 , 此药不属于管制药品 。
不只是上述案件中的麻醉药 , “笑气”也是这样 。 虽然危害多次得到聚焦 , 但因为对“笑气”的认定不在毒品序列 , 缉毒部门往往不便单独查缉 。 “笑气”作为麻醉药 , 可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监管 , 但它又是食品添加剂 , 可向个人销售 。 这里面的管理模糊地带 , 显然需要厘清 。

为证“麻药一捂即晕”医生亲身尝试,科普不能失去分寸
本文插图



▲当事人@妇产科的陈大夫的声明 。 图/微博截图
但为了证明用该麻醉药能快速麻倒人 , 陈医生用其将自己捂晕 , 还将全过程对外播出 , 确实失去了科普应有的分寸 。
首先 , 做类似实验 , 并不一定要自己亲自上 。 更科学的方法或许是 , 设计实验 , 可选择功能、代谢、结构及疾病性质与人类相似的实验动物进行实验 , 而非用自己身体去承担此间的风险 。
虽然古有神农尝百草 , 后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以身试“毒”解开百年科学谜题 , 但在现代医学已具备很多实验条件的情况下 , 用麻醉药自己捂晕自己的情况本可避免 。 在没有麻醉医生在场 , 且不具有麻醉抢救设备的情况下 , 这样做风险系数不低 。
其次 , 将其播出 , 也可能客观上起到教唆效果 。 该麻醉药因存在多重管控标准 , 导致其在获取的过程中有漏洞可寻 , 其麻倒人的作用又使其极易被滥用 。 到头来 , 无论是对该麻醉药的随意使用 , 还是自己拿自己做实验 , 在大V示范效应与视频诱导效果下 , 都可能起到不合宜的教唆作用 。
【为证“麻药一捂即晕”医生亲身尝试,科普不能失去分寸】当前 , 越来越多的医生开通了***账号 , 在普及医学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但在科普时 , 有必要把控好分寸感 。 像这次带有赌气性质的科普交锋 , 就有些过了——毕竟 , 科普的目的是为了让大众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 而不要变成教唆和误导他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