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新闻|东北三省近6年人口减少182万,专家:人口建设刻不容缓
健康时报采访人员 王永文
近日 , 国家卫健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839号《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答复指出:“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进行探索 , 研究实施全面放开生育政策需要配套出台的文件 , 评估政策变动的社会风险等 , 在此基础上 , 提出东北地区实施全面生育政策的试点方案 。 ”
“东北地区既面临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 , 也面临严重的人口流失 , 尤其是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的外迁 。 另外 , 极低的生育率和大量的年轻人口的流失 , 又使得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 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养老负担越来越重 。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陈蓉向健康时报采访人员表示 , 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应该高度关注 。
本文插图
东北三省6年人口减少182万 , 人口自然增长率多年为负 , 人口流失严重
健康时报根据东北三省公开资料梳理发现 , 在2013年至2019年的6年时间里 , 人口持续减少 。 其中黑龙江减少83.7万人、吉林减少60.55万人、辽宁减少38.3万人 , 三省总计减少182.55万人 。
此外 , 更严峻的现实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多年为负 。 据东北三省最新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 辽宁省全年出生人口28.1万人 , 出生率6.45‰;死亡人口31.6万人 , 死亡率7.25‰;人口自然增长率-0.80‰;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为5.73‰ , 死亡率为6.74‰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吉林省全年出生人口16.32万人 , 出生率为6.05‰;死亡人口18.62万人 , 死亡率为6.90‰;自然增长率为-0.85‰ 。
“改革开放以后 , 我国东部和东南部沿海区域、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区域等城市群地区 , 由于先天禀赋和政策设计的双重优势 , 领先于其他地区率先发展起来 , 吸引着很多东北人往“东南飞” 。 ”陈蓉认为 , 此前国家提出东北振兴战略 ,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北三省人口外迁的速度 。 但大约2013年以来 , 随着资源枯竭和国家产业升级转型 , 大批年轻劳动力无法在本地找到满意的工作 , 只能流向经济更好、工资更高的地区 , 长此以往 , 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失状况持续加剧 , 人口总量增长持续为负 。
常住人口负增长 , 社保运行或将面临较大财力支撑风险
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体的持续人口净流失叠加极低的生育率 , 使得近年来东北三省常住人口总量持续负增长 。 根据三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2019年末 , 辽宁省常住人口总量4351.7万人 , 比上年末减少7.6万人;吉林省常住人口总量2690.73万人 , 比上年末减少13.33万人;黑龙江省常住总人口3751.3万人 , 比上年末减少21.8万人 。 陈蓉认为 , 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据虽然尚未公布 , 但大概率会延续负增长之势 。
【严肃新闻|东北三省近6年人口减少182万,专家:人口建设刻不容缓】东北三省的人口危机不仅在于人口流失 , 还由于其长期的低生育率水平 , 以及二者共同加速推进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 使得该地区养老负担越来越重 。 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 辽宁省总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6.2% , 吉林省达到13.9% , 黑龙江省达到13.8% ,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6% 。
陈蓉向采访人员表示 , 如果未来人口持续外流和减少 , 其社会保障基金体系运行无疑将会面临更加巨大的财力支撑风险 。 此外 , 伴随着人口大量外迁、劳动力弃农从工、人才流失等现象 , 势必会降低当地的消费总需求 , 并导致投资缺乏规模效应 , 不利于东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区域均衡发展 。 就人口变动本身而言 , 长期的低生育水平将会使得代际之间难以实现更替 , 不利于人口均衡发展 。
人口建设刻不容缓 , 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做好生育服务
其实纵观全国 , 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的不仅仅有东北 。 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 , 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 , 相比于2018年减少58万人 , 人口出生率为10.48‰ , 是2000年之后的最低值 。
面对持续的人口出生率下降 , 人口自认增长率降低的趋势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在今年2月撰文指出 , 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战略的基础上增加“人口建设” 。
“尽管对人口建设的内涵界定尚未厘清 , 但我认同他所说的人口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变量 , 人口变动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方面 。 因此 , 我们需要加强人口形势研究 , 掌握人口变动规律 , 尽早进行干预并积极应对人口形势变动及其带来的影响 。 ”陈蓉向采访人员表示 。 在放开生育政策的基础上应该及时研究制定出台配套性政策 , 进一步激发生育潜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