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 知青的爱情:干部之女嫁给农场厨师,贫苦半生,靠一碗馄饨翻身( 三 )


见到爱人回到生产队 , 崔宏涛的心算是放下了 , 他本以为孟启洁再也不回来了 。 有人给他出主意:“你小子别犯傻了 , 这么好的姑娘 , 还不赶紧定下婚事 , 小心竹篮打水一场空 。 ”
崔宏涛也想把孟启洁娶回家 , 但他有自己的顾虑 , 首当其冲就是贫穷 , 他们家是贫农 , 除了自己当厨师有点微薄的收入外 , 父母一贫如洗 。
“我不在乎 , 我看上的是你这个人 , 又不是你们家 。 ”孟启洁的话坚定了崔宏涛的想法 , 他决定带孟启洁回一趟家 , 见见未来的公公婆婆 。
虽然孟启洁已经有了思想准备 , 但来到崔宏涛家里的时候 , 还是有些不适应:院子大门的木板缺了一扇 , 两间干打垒的土房子 , 屋顶的稻草稀稀疏疏 , 屋里的土炕又黑又破 , 全屋唯一值钱的东西 , 就是两床破被子 。
孟启洁脸上没有变颜色 , 还是和和气气地把从上海带的糕点和奶糖拿了出来 , 倒是崔宏涛的父母不自在了 , 他们一直低着头 , 不敢看未来的儿媳妇 。
崔宏涛的父亲先发话 , 颤颤悠悠拿出一把零钱放在桌上 , 小声说:“这是115块钱 , 你们俩拿去用 。 家里条件不好 , 只能出这么多了 。 ”
他没有直说这是给孩子们办婚礼用的 , 实在是张不开这个嘴 。
这场见面仪式草草收场 , 孟启洁没有拿钱 , 她知道崔家根本拿不出这100多块钱 , 肯定是东拼西凑借来的 , 她不能要 。
走的时候 , 钱留在了桌子上 , 崔宏涛心里开始忐忑不安 。
他骑着自行车载着孟启洁回食堂 , 边骑边哭:“小洁 , 我们家太穷了 , 你要是不同意 , 我也不怪你 , 呜呜呜……”
孟启洁淡淡说:“感情不是钱能衡量的 , 你就算是个叫花子 , 我也不会嫌弃你 。 ”
她抱紧了崔宏涛的腰 , 很使劲 , 仿佛用力道告诉男朋友 , 自己说得都是真心话 。
过了不到三年 , 两个年轻人攒了一些钱 , 终于办成了婚礼 , 仪式就在他们工作的食堂 , 没有大排宴席 , 只有几盘喜糖 。 当天晚上 , 这对新人收到了上海的电报 , 来自孟启洁的父母:祝你们一生幸福!早日返沪探亲!
获得了父母的祝福 , 孟启洁更坚定了把根扎在东北的愿望 。 她跟崔宏涛在其他知青的帮助下 , 盖了一座干打垒的房子 , 划了一片菜地 , 他们自己种菜、养猪 , 生活倒也不匮乏 。
村里人都说:小崔这孩子命好 , 娶了个好媳妇 。 小孟这孩子心好 , 不嫌弃农村 。
然而 , 这座闭塞的小山村并不知道 , 外面的世界正在酝酿着巨大的变化 , 他们落后而平静的生活 , 即将被打破 。
1979年 , 中国迎来了众多变革 , 其中一项就是知青大返城 。
独身一人的知青 , 大部分回到了城里 , 而有一些已经和当地人成家的知青 , 也许是厌倦了乡下的生活 , 也许是经不住城市的诱惑 , 毅然决然地拿着一张离婚证 , 返回城市 。
孟启洁不是圣人 , 看着知青们一个个离开 , 她也动摇了 , 可这时已经有了儿子 , 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
崔宏涛看出了孟启洁的犹豫 , 主动说:“小洁 , 能娶到你 , 我已经很满足了 。 如果你要回上海 , 我不拦着 。 儿子你不想带走 , 我把他养大 。 你要带走 , 我也不反对 , 只是长大后别忘了还有我这个爸爸 。 ”
孟启洁思来想去 , 还是决定留下 , 毕竟自己一开始就选择了这条路 , 要是不一而终 , 那早知如此 , 何必当初?她对丈夫说:“咱们这一辈子捆住了 , 谁都离不了谁 。 ”
80年代初 , 夫妻二人离开农村 , 调去哈尔滨工作 , 崔宏涛进入一家国营饭店当厨师 , 孟启洁也在那家饭店当会计 。
80年代是国营饭店的黄金年代 , 生意很好 , 人们有点余钱都喜欢下馆子 , 可繁荣的表象之下 , 也隐藏着新的危机 。
私有经济的不断发展 , 催生出私人饭店的不断增多 , 国营饭店的劣势被放大 , 败下阵的后果就是一一被关停 。
90年代中期 , 崔宏涛和孟启洁下岗了 , 跟无数下岗工人一样 , 他们陷入了茫然 , 不知所措 , 小人物第一次感受到了时代的巨浪 。
在上海的孩子需要钱 , 他们的生活更需要钱 , 偏偏在这个时候 , 他们却陷入空前的困局 。
孟启洁合计了一下 , 家里只有两条出路 , 要么回上海寻找机会 , 靠父母亲戚先接济一段时间 , 要么自己创业 , 最后 , 孟启洁选择了第二条路 , 理由与嫁给崔宏涛一样 , 既然选择了留在东北 , 就没有离开的理由 。
创业首先要找准方向 , 干点什么好呢?崔宏涛说:“卖吃的吧 , 我只会干这个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