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 商业航天的内卷时代:有公司发射21颗卫星,有4.7万家航天公司悄然消失


航天 商业航天的内卷时代:有公司发射21颗卫星,有4.7万家航天公司悄然消失
文章图片

航天 商业航天的内卷时代:有公司发射21颗卫星,有4.7万家航天公司悄然消失
文章图片

航天 商业航天的内卷时代:有公司发射21颗卫星,有4.7万家航天公司悄然消失
文章图片

航天 商业航天的内卷时代:有公司发射21颗卫星,有4.7万家航天公司悄然消失
文章图片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付艳翠
编辑 | 冯羽
从布兰森创办的维珍航空 , 到贝索斯的蓝色起源 , 随着两家民营公司创始人太空飞行宣告成功 , 商业航天也被衬托得更加热闹 。
航天之门向民营敞开 , 商业航天就此进入新篇章 。 据瑞士投资银行UBS估测 , 未来十年太空旅行市场将达到每年30亿美元的规模 。 到2030年 , 全球航天产业年收入有望增至8000亿美元 。
不过 , 商业航天公司大多都仍处于前期投入阶段 , 且无论是火箭制造还是卫星生产都是重资产运营 , 收回成本的周期极长 。 相比美国 , 我国的民营商业航天更是处于困难重重的发展期 。 比如自身造血能力不足 , 对外部融资依赖较大 , 一旦融资不畅 , 就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
因此 , 在太空巨大的吸引力下 , 虽然不断有企业进入 , 市场却也自有其残酷的一面 。 企查查数据显示 , 8.5万家注册的航天企业中 , 其中状态为“存续、在业”的仅剩3.8万家 。
当然 , 作为航天行业的“新动力” , 中国民营力量作为国家力量的补充 , 正推动航天领域快速发展 。
听 , 关于商业航天的一场硬仗已经打响 。
1、“摸石头过河”英诺天使合伙人祝晓成记得那是2016年的一个周日 , 在朋友的介绍下 , 祝晓成见到了天仪研究院创始人杨峰和联合创始人兼CTO任维佳两人 。
祝晓成对两人的第一印象不错 。 “第一感觉就是他们的功底很深 , 经验也足够 , 既有理工男的严谨 , 也满怀实现商业航天梦想的激情 , 当时就觉得团队整体表现可圈可点 。 ”他补充道 。
据了解 , 杨峰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是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和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 在创立天仪研究院之前 , 他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创业经验 , 曾被《财富》中文版评为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之一 。
任维佳则是从中国科学院离职 , 曾参与过神舟四号到八号、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舟一号及载人空间站等任务 , 当时他主要负责的正是飞船上的各种科学研究 。 此外 , 在2003年-2007年 , 任维佳也参与完成过一个地面卫星的研制 , 所以他对整个卫星的制造过程都十分熟悉 。
两人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扎实的从业背景勾起了祝晓成的兴趣 。 这次见面后 , 他带着同事立刻对天仪研究院进行尽调 , 并开始了解行业情况 。
“其实这次投资 , 也是英诺天使在航天领域的首次尝试 。 ”与大多数人印象里的一样 , 航天顶尖技术神秘而又让人充满想象 。 原本是在科研院所搞研发的神秘航天产业 , 突然摆在祝晓成面前 , “我们起初也看不大懂 , 但依稀看到行业有无穷的前景 , 之后这几年天仪的发展也验证了我们当初的判断 。 ”
这和中国“商业航天”概念出现的时间有关 。
2014年是一个转折点 。 在此以前 , “商业航天”一词在中国还未被正式提出 。 从2014年开始 , 国家以及各地政府频繁推出利好商业航天发展的文件与规定 , 鼓励民间资本健康有序进入产业 。 同时 , 国家还积极牵头建设相关产业服务配套设施和园区 , 扶持项目落地 。
要知道 , 我国航天产业总体上具有较强的军用背景 , 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以及“互联网+航天”的产业升级变革 , 航天产业在多个领域已经步入商业化进程 。
但航天所涉及的领域比较专业 , 资本想要弄懂行业并不容易 。 甚至在2016年 , 行业里还没有太多可对标的公司 。
“我们投天仪研究院的时候 , 国内几乎没有正儿八经能够发射卫星的企业 , 更没有形成一定模式的公司 。 ”祝晓成坦诚道 , “当时的市场格局大家都不太懂 , 毕竟在此之前 , 航天产业都是体制内在做的事情 。 ”
图 / 潇湘一号卫星在轨模拟
其实 , 不光是投资人迷茫 , 当时国内的商业航天纯属新生事物 。 从体制内走出来创业的航天人们 , 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