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 商业航天的内卷时代:有公司发射21颗卫星,有4.7万家航天公司悄然消失( 三 )


据霍亮透露 , 在2020年底 , 其公司已经具有完善的生产制造以及测试的能力 。
值得一提的是 , 火箭研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 需要全箭发动机、电气、控制、结构、增压输送等各系统全程配合工作 , 才能保障火箭飞行成功 , 但在首飞之前 , 单独组织只能对各个系统的产品进行测试 , 无法对全箭各系统的配合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
因此 , 在火箭的飞行之前要进行静态点火测试 , 让全箭各系统尽量充分模拟真实飞行全流程工作 , 可以在实际飞行前集成所有实际飞行产品和系统进行全面考核 , 充分暴露潜在风险 , 有效提高发射火箭的可靠性 。
图 / 深蓝航天火箭静态点火做准备工作
图 / 深蓝航天火箭静态点火做准备工作
「创业最前线」了解到 , 近日 , 深蓝航天在铜川商业航天基地顺利组织完成了“星云-M”液体回收1号试验箭的首次10s静态点火测试 。 根据测试数据分析 , 发动机、控制、电气、增压输送、地面测发控等各系统工作正常 , 达到测试考核目标 。
据悉 , 完成静态点火测试后 , 深蓝航天即将开展米级和百米级“跳跃”垂直回收飞行试验 , 迈出中国泵压发动机火箭垂直回收试验的第一步 。
图 / 深蓝航天火箭静态点火现场
天仪研究院的发展路径也日渐清晰:首先是通过自主研发卫星 , 将卫星成本降下来 , 然后把卫星批量送入太空 , 形成大规模的星座 , 接着就可以向地面提供具有性价比的卫星服务 。
截至目前 , 天仪研究院共完成了12次太空任务 , 并成功发射了21颗小卫星 。
图 / 天仪研究院的北航空事卫星一号
图 / 天仪研究院元光号卫星
发射到太空的卫星已经开始工作 。 今年1月15日凌晨 , 印尼发生6.2级地震 , 发射不足一个月的“海丝一号”就为其提供了全球第一份有效的灾区卫星遥感数据 。 最近台湾省的一艘船在苏伊士运河出现事故 , 天仪研究院就通过公司此前发射的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海丝一号” , 很清楚地拍到了当时救援的图片 。
杨峰表示 , “我们希望以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 , 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地质灾害等 , 我们的卫星就可以马上指哪打哪 , 获取图像帮助地面的人民快速实现救援 , 我想想这件事情还是挺兴奋的 。 ”
据了解 , 现阶段运行的一般的光学卫星在晚上或者遇到云雪雾雨等天气就会完全获得不了地面上的影像 , 但经过天仪研究院研发的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却不受白天晚上和天气影响 , 获取全天时全天候的遥感影像 , 可以在灾害应急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
此外 , 商业航天的落地产品还有很多 , 例如零壹空间自2018年5月发射了中国第一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开始 , 迄今为止已经完成了4次火箭发射 , 并且战略布局了液体火箭的研发;2019年 , 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遥一长安欧尚号运载火箭 , 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去年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 , 并顺利将天启星座十一星送入预定轨道……
只用了短短6年时间 , 国内商业航天就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 。
3、商业航天的内卷时代7月20日 , 伴随着巨大的烟尘消散 , 银色子弹头式的载人舱缓缓打开舱门 , 世界首富、亚马逊总裁贝索斯的太空旅行梦实现了 。 而在更早之前 , 维珍银河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刚刚抢走了贝索斯“太空旅游第一人”的称号 。
曾经遥不可及的太空旅行梦想 , 终于在今年实现 。 就连马斯克也计划在今年9月带领4名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进行一场为期3天的环绕地球之旅 。
实际上 , 几家公司创始人为了这次太空旅行早已筹备多时 。
本来 , 贝索斯要争抢“太空旅游第一人”的称号 , 宣布7月20日上太空 。 没想到被维珍银河创始人在7月11日抢先完成 。 之后 , 贝索斯公开表示 , 理查德·布兰森只去了卡门线(航空和航天的分界线 , 这条线位于海拔100公里)以下距地面80公里处 , 还不算真正进入太空 。
换句话说 , 贝索斯认为 , 他才是真正进入太空的世界顶级富豪 。
而马斯克则表示 , 只有去月球和火星的目标 , 才能够激起他个人的兴趣 。
两位巨富征服太空的渴望也侧面说明了 , 美国的航天产业已经十分内卷 。
对此 , 杨峰也在其个人视频号中表示 , “美国航天已经这么内卷了 , 中国的航天马上就要开始内卷 。 我个人认为只有竞争才能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 ”
事实上 , 我国商业航天市场的竞争一直没有停止 , 行业洗牌也早已开始——一部分公司走向沉寂 , 随后很快就会有新的公司进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