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 商业航天的内卷时代:有公司发射21颗卫星,有4.7万家航天公司悄然消失( 二 )


深蓝航天创始人霍亮 , 就是商业航天新浪潮中的青年创业者 。 曾就职于航天科工集团的他 , 一直很关注国外民营航天发展的趋势和动态 。
有两个事件激发了霍亮创业的决心 。 第一是马斯克的SapceX第一次成功完成了海上垂直回收 , 这个新闻让霍亮深受启发 , “如果火箭可以像飞机一样重复使用 , 那么进入太空的成本就可以降低百倍 。 ”
现阶段的一次性火箭 , 就像我们坐飞机去美国 , 到美国之后却不能坐同一架飞机原路返回一样 , 成本非常高 。 “如果火箭能够重复使用 , 虽然会增加火箭的复杂度、每次还有部分检修的费用 , 但比起动辄数亿的成本来说 , 已经是长足的进步 。 ”
再加上2016年初 , 国家把“军民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 , 霍亮隐约地感觉到 , 民营航天这个行业会非常有前景 。 “当时觉得自己还比较年轻 , 33岁左右的年纪还可以去折腾 。 ”
不过彼时 , 民营企业都处于非常迷茫的状态 。 这个行业将来该如何发展?能够发展到什么状态?大家都没有明确的认识 。 “当时这个行业的情景就好比摸着石头过河 ,大家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下尝试各种办法向前发展 。 ”霍亮表示 。
值得注意的是 , 航天产业链条冗长 , 涉及环节太多 , 因此在决定造火箭之后 , 商业航天创业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难点是 , 应该确立产品及企业的市场定位 。
决定造火箭之后 , 作为商业航天企业应该聚焦在怎样的产品和市场定位上 , 也成为了创业企业的核心问题 。 据了解 , 霍亮团队从一开始就决定聚焦在可回收运载火箭这个高效降低火箭成本的方向上 。
在这个技术属性极强的赛道 , 创业路上又缺乏引导者 , 等待着企业们的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 。
2、深入商业航天腹地时间来到2019年 , 在望京英诺天使办公室 , 祝晓成与天兵科技创始人康永来第一次见面 。 因为时间紧张 , 祝晓成抽出半个多小时与康永来会谈 , 并利用晚餐进行全方位交流 。
彼时 , 祝晓成已经对航天行业有了一定了解 , 对航天项目建立了一定的判断逻辑 , 明白哪些地方做得可能不错 , 哪些地方可能还不够 。
康永来在创业之前 , 已经在体制里面打磨了很多年 , 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稳” 。 祝晓成评价道 , 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 , 非常有信心和底气 , 也有一定的爆发力 。
这次半个多小时的会谈中 , 祝晓成只问了康永来6个问题 。 问完后 , 康永来也表示很惊讶 , “他说 , 祝总 , 你已经把我核心的东西都问着了 , 压箱底的东西都翻出来了 。 ”
3年过去 , 无论是祝晓成还是资本市场 , 对于商业航天的认识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饭后 , “我问他你的理想到底是什么?他说想做中国的马斯克 。 ”在祝晓成看来 , 这一点非常给他加分 , “有些人要说出这个话来 , 我会觉得很虚 。 但是跟他聊下来 , 我却觉得挺好 。 ”
与几年前的尝鲜不同 , 如今 , 英诺天使也将商业航天作为未来投资布局的重要赛道 。
祝晓成向「创业最前线」透露 , 如今公司不仅投资了从事卫星研发的天仪研究院和商用火箭研发商天兵科技 , 今年上半年 , 英诺天使还投资了一个商业可重复使用飞船项目 , 近期也还在评估航天动力和航天商业开发应用的公司 。
随着创业者在商业航天领域的不断探索 , 经过多年科普 , 投资人也已经从搞不懂航空和航天的区别 , 进化到了可以深入到产业链进行投资的状态 。
“尤其到了2020年之后 , 我发现资本对商业航天产业不再踟蹰不前了 。 ”霍亮告诉「创业最前线」 , 他接触很多投资机构 , 他们之前对商业航天只是观望态度 , 但如今 , 随着商业航天的路径越来越清晰 , 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到不同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 , 并积极布局 。
“实际上 , 今年上半年 , 我们已经完成了一小轮融资 , 下半年还将继续做新一轮的融资工作 。 ”霍亮透露道 。
创业邦睿兽分析监测的数据显示 ,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 , 2020年的商业航天领域投融资热度依旧不减 。 虽然在融资事件数上较2019年减少36% , 但融资金额大幅增加 , 首次突破100亿元 , 达到103.69亿元 , 相较2019年增长了61.21% 。
资本们看项目开始变得专业 , 企业项目也逐渐开花结果 。
【航天|商业航天的内卷时代:有公司发射21颗卫星,有4.7万家航天公司悄然消失】比如深蓝航天在2018年底到2019年初组建了比较完整的技术团队 , 2019年开始进行技术设计并投产 , 火箭发动机和整箭生产、测试规划有序 , 厂房和科研基地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