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 商业航天的内卷时代:有公司发射21颗卫星,有4.7万家航天公司悄然消失( 四 )


企查查数据显示 , 自2015年来航天相关企业发展状况来看 , 2018年企业注册量增速加快 , 注册量首次突破1万家;2019年是七年来企业注册量的高峰期 , 全年共注册了3.13万家;2020年企业注册量有所下跌 , 全年注册量为4600余家 。
企业间的竞争、流血和迭代 , 同样在这里发生 。 企查查数据显示 , 目前我国共注册“航天”相关企业共8.5万家 , 其中状态为“存续、在业”的有3.8万家 。
虽然我国航天产业被引入了更多民间资本 , 但商业航天项目技术要求高、投入资金多 , 投资回报周期长也是不争的事实 。 在理想状态下 , 商业航天赛道的良性竞争可以实现资金、技术的进步 , 从而提升效率 。
以SpaceX设计制造的单核猎鹰九号火箭为例 , 其开发成本最低为3亿美元 。 它高约48米 , 装满燃料的重量是333吨 , 能够发射近10.5吨的有效载荷(比如通信卫星)到低地球轨道 。
想开发液体可回收火箭的成本则更高 。 美国宇航局的一项独立研究估计 , SpaceX可回收猎鹰九号火箭的开发和建造将花费为17亿至40亿美元 。
至于为什么说商业航天即将进入内卷期 , 则是因为从2015国内火箭民企起步算起 , 5年群雄逐鹿的时期已过 , 行业内已经逐步从产品阶段 , 逐步发展到落地阶段 。
“行业内的公司应该很快会进入PK阶段 , 并出现优胜劣汰 。 ”祝晓成表示 , 但是整个商业航天的市场远远未开发出来 , 空间巨大 。
霍亮也表示 , 相比大洋彼岸的民营航天产业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 , 国内的商业航天还处于早期阶段 。
事实的确如此 。 截至目前 , SpaceX已经累计发射了将近900颗卫星 。 SpaceX在今年内已经第20次发射火箭 。 其一家送入轨的航天器数量占了全球总量的80.8% , 比中国、俄罗斯、印度、日本、欧盟及美国其它火箭发射公司全部加起来的175吨有效载荷还高出约25% 。
不过 , 上述商业航天企业已经有多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 。 早在2000年 , 在亚马逊成立6年之后 , 贝索斯就成立了蓝色起源 , 其后是马斯克的SpaceX成立于2002年 , 再之后就是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 , 在2004年创立 。
算下来 , 国外商业航天史已有20年 , 而蛰伏了6年的中国商业航天 , 有足够的时间和实力在这场太空战中再下一城 。
*文中题图来自: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娄星号(潇湘一号04星)卫星搭载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海上发射升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