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设置方案(12)



为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 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 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 , 开展教育活动 。

(二)建立选课指导制度

学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 , 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学校应编制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 , 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 。班主任和学科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 , 要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 , 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学校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 。学校要鼓励学生选修更多的模块 , 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

(三)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 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 , 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 , 创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 , 使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 通过同伴互助、教学反思 , 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 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 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技能 。学校应与教研部门、高等院校等建立联系 , 形成有力推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教师进修网络 。

(四)建立课程资源共享的机制

为保障普通高中课程的实施 , 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 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 。同时 , 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 , 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 , 补充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 , 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 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 。

学校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 , 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 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农村地区的高中学校要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 。

学校课程既可以由学校独立开发或联校开发 , 也可联合教研部门和高等院校等共同开发;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 , 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 , 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学校课程 。

(五)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 , 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 , 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 , 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中教育质量进行检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