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三 )




《蚕的生命周期》是教育科学版教材三年级下期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教材以蚕的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为主线构建本课,重点让学生亲历饲养的全过程,了解怎样照顾蚕的一生的饮食起居并记录蚕一生的变化,总结归纳动物的特征 。城市里的孩子,除了电视和书本上,从来没有亲自养过蚕,有的甚至没有见过活生生的蚕 。这样的情况给这一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不便,是简单地将蚕的生命历程告诉孩子,还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发现、去验证自己曾有的关于蚕的知识?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体验式学习就是一种有效方式 。所谓“体验”,就是“体会和验证”,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感受,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这个过程,就是体验式学习的过程 。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同时,良好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 。


教学进行到这里时,蚕孵出已经两周了,蜕过三次皮,成了四龄蚕,蚕不仅身体长大了不少,颜色也逐渐由黑色变成了白色 。在养蚕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不少发现,也可能产生了许多问题 。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交流和讨论 。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养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观察给予指导,本课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

教学亮点: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我把蚕的标本展示在学生面前时,许多女学生说:“真恶心”,我当时很生气,可转念一想,我自己不是也一样吗?不了解蚕吐丝的本领,看到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小家伙,也会有恶心的感觉 。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种事物,必须让学生对其有好感 。于是,我想到了调整教学顺序 。先从后面的内容入手,我向学生讲解了蚕这么小的生命,却能吐出那么多的蚕丝,人们用这些蚕丝织成了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学生的情绪马上有所好转,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你们喜欢蚕吗?”学生豪不犹豫地说“喜欢 。”那么我们就来观察这个小生命,研究一个它身体的结构特点 。学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最初的厌恶之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存在的不足:

首先,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多但又有很多没有价值,以至于教师在回答问题时浪费了很多时间 。

其次,板书跟教学进度有些脱节 。为板书而板书,没有起到“引”和“归纳”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