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教学反思|小学习作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五 )



我不断鼓励学生对外投稿 , 历届学生在各级各类作文大赛中获奖 , 我们的孩子学写的儿童诗刊发在学校的春芽报上 。这些都带给他们自豪的体验和激发带动他人的效果 。

当习作常常以游戏的方式呈现 , 当自己的大作总能受到肯定和赞扬 , 当自己写得文字能让自己获得更多惊喜和成就感 , 爱上习作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二、怎样立足课堂进行习作指导?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 老师们习惯把每次单元习作当成双休日家庭作业 , 让学生带回家完成 。等到周一收齐习作练习本时 , 会发现除去极少一部分孩子能独立完成习作任务外 , 大部分学生习作形成极为纠结的三类:一是在高素质的家长辅导或习作补习班指导下 , 孩子的习作堪称精品 , 篇幅长 , 语意深 , 十分成人化 , 但基本上没有了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语言 。()二是出现大量雷同习作 , 不用说 , 孩子写不出来或不想动脑筋就到处抄 。抄来抄去就撞车了 。三是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 他们往往处于家庭教育薄弱状态 , 既没有电脑作文书抄 , 也没有人辅导 。只能词不达意的写上三言两语交差了事 。于是 , 老师责怪家长不肯尽心负责 , 家长质疑老师是否责任尽到 。但不管怎样 , 学生整体习作水平的提升速度是极为缓慢的 。为了应考 , 一部分有经验的教师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自己的习作 。

其实 , 我认为万物有理万事有法 , 只要找对了方法途径 , 解决难题必然事半功倍 。而当堂习作是高效习作的重要途径 。因为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能集中精力--限定的单位时间完成任务效率最高 。能及时指导--教师能随时诊断随时提供专业支持 。能现场展示--满足学生展示习作的情感需要 。能互学共进--生生互助交流能形成1+1大于2的效应 。那么是否当堂习作只需要在上习作课时讲讲要求谈谈想法就可以直接动笔开写呢?不是这样的 , 当堂习作是融过程、方法、目标为一体的 。需要做好充分的筹划准备 , 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下面 , 我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

1、要过河 , 先架桥 。

一次成功的当堂习作 , 往往之前需要做长时间的准备 。教师需要对整个单元的主题和习作十分了然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是写一个小动物 。那么教师需要在上本单元第一课时就抛出话题 , 摸底了解学生:1.谁以前养过小动物?2.谁现在家里就有小动物?3.谁经常能从亲友邻居家里见到小动物并能触碰它?4.谁从未和小动物接触过?是否打算购买小动物?然后根据摸底情况至少提前一周布置任务让学生动起来:1.和家人回忆以前养的小动物的趣事 。2.保证能接触到同一小动物三次 , 给它喂食 , 逗它玩耍 。3.回家做一件让家长满意的事 , 请求家长为你买一条小金鱼或一只小乌龟小仓鼠 , 并亲自饲养它 。这三个任务是孩子喜闻乐见的 , 是最乐意的 , 所以任务达成度会比较高 。然后在上习作课前一天布置任务让学生读起来:请你至少选择三篇写小动物的文章读读 , 把你最喜欢的那篇做上读书笔记 。因为之前有了鲜活的生活经历 , 学生会有意识的选择自己心爱的小动物那一类别的文章来阅读 , 这样做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文储备 , 临阵磨磨枪 , 出手闪闪亮 。学生有了充足的生活经验、文字意象的准备 , 趁热打铁 , 习作课上咱们赶快写 。40分钟后 , 我们班上最后一名学生也兴冲冲的喊:“老师 , 我写完了”讲评时 , 你会发现 , 也许文字稚嫩 , 但篇篇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 儿童的乐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