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经验|培养孩子的经验交流( 三 )



有人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分成四个阶段:黄金期(12岁前)、生铁期(青春期)、青铜期(大学到有孩子之前)、白银期(有孩子之后),非常有道理 。0到12岁是黄金期,这个阶段,父母是孩子的上帝与偶像,他热爱你、亲昵你、学习你、崇拜你,你对他施加的是一生最初也是最大的影响,孩子是父母的小宝贝、跟屁虫和好朋友,这个阶段就如同烧制瓷器的和泥和制胚阶段,几乎是你怎么引导他怎么成形 。我的建议在这个不长的效期内让我们放弃一些应酬、娱乐甚至是对仕途对金钱的追求,当这些与我们教育孩子、引导孩子、陪伴孩子相冲突的时候,你要作出决定:是放弃有效期内父母的义务还是放弃那些20年以后回头来看不过是过眼云烟的功名利禄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接近74岁,50岁以后的人生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在陪伴孩子的前十年做出了怎样的引领和付出 。

三、好习惯是养成的,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养成的 。

这里说说我的做法和体会:我很庆幸孩子一年级的时候我的工作不太忙,下课后我常常能陪他一起写作业,姥姥总是第一时间送上一杯水,切好一盘水果,放好牙签送到孩子的案头,我的要求是进门可以上厕所、洗手、喝水,除此之外的任何活动都要在作业完成之后,开始的时候我陪着他,同时也是监督他,低年级的拼音是个难点,我的孩子掌握的不错,但是也有一点我觉得是个失误,孩子的错别字比较多,每次考试都要因此失分 。上个假期我们一起把一年级以来的生字重新复习了一遍,但是效果仍然不太明显,显然是再次印证了初始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一旦形成,改变将会变得十分艰难,所以一定要在我们可以掌控的最初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收益 。

我们家还有一个好习惯,在孩子教育方面坚持一致性,从不出现爸爸妈妈两个声音,我们坚持小事不苛刻,大事不妥协 。大家可能会问大事小事怎么区分呢?我认为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品质,性格和世界观的事叫做大事,大家说还是不好界定,那就举个例子五一我和朋友一家去长岛旅游,夫妻两个带着四岁的女儿,家庭富足,北京上海都有别墅,41岁有的这个闺女,夫妻俩疼爱孩子几乎不让孩子喝饮料,白水一直是主要的饮料,因为有人招待,每顿饭给孩子上果汁,夫妻俩也没拒绝主人的好意,第三天去景点玩,孩子口渴了,不喝清水,要饮料,到这个时候都是小事情,无论给孩子买还是不买都无关孩子的性格品质的养成 。爸爸说不买,从小你就是喝清水长大的,清水最解渴,结果孩子不答应,先是撒娇后是哭闹,这个时候就变成了大事 。什么大事,那就是你要做出选择,将来你的孩子会以什么样地方式提出和达成她的诉求,撒娇、撒泼甚至要挟如果能让她最初在父母身上得偿所愿,久而久之当她上学工作之后呢,谁来代替你迁就她满足她 。值得欣慰的的是最终夫妻俩一致坚持给孩子要么喝白水要么渴着,最终孩子喝了白水 。我可以比较自豪的是我的儿子是个懂事理讲道理的孩子,十二年来从没以类似的方式达成一桩心愿,其实四岁以后他就知道这一招没有用,所以也就不会去尝试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