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路历程|回忆我的考研历程( 四 )



了解到这些残酷的事实后,我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为了给专业课留出更多时间,暑假里我到新东方上了考研英语班 。幸好复习开始的早,在大三上学期,我还可以凭兴趣来读一些书 。因为考的是当代文学方向,便集中看了一些思想史、近现代史、文化研究、当代西方文论与哲学的书,专业方面主要侧重于现代文学 。但在大三上学期,班里还有一些事情,自己也有一些没处理好的琐事,那段时间相当浮躁,也很难沉潜读书 。就这样,转眼就到了2011年冬天,不知为何,记忆里的那年暮冬特别寒冷,从之前热闹喧哗的生活猛然退回闷头读书的状态,孤独的火焰开始缠绕我的内心,这种感受一直牵扯着自己那颗渴望躁动的心 。自己的心态一直不是很好,那个冬天更是如此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向钱理群老师在信中诉说了自己的想法,钱老师丰富的人生阅历出发,鼓励了我这个困于冬日一隅的青年 。在后来的考研时光中,我经常会想起钱老师和他说的话,即使面对极大的压力,也依然能坚持走下去 。

三、一路向北的征程

2012年,考研年 。大三寒假,我随父母回到菏泽老家 。除了给家里的老人带了很多年货外,我还随身携带了一本《野草》 。冬日的华北农村萧瑟荒芜,远没有城市那般喧哗热闹,每次回老家,都能这让我文艺小资多点植根于苦难生活的厚重感 。住在简陋的小屋里,透过门缝可以听见深夜落雪的声音 。有那么几个夜晚,睡不着,我便点了灯,在微弱的光影下温习《野草》 。早就听父辈们讲,在“文革”那个万马齐喑的岁月里,有些知识青年就是靠着鲁迅的书汲取思考的力量,在黑暗中摸索,等待着新时代的到来 。《野草》中带给人的不仅是绝望,更是深刻之后的反思 。后来读了很多研究鲁迅的书,无论是竹内好、伊藤虎丸,还是林贤治、钱理群,都不及汪晖的早期作品《反抗绝望》令人印象深刻 。从书中走出来,眼前唯有墨色穹窿下肃穆而立的杨树林 。现实的生活激发了对文学的新的想象力,乡土与城市、底层与上层等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进而去研读民族国家、革命、现代性等话题 。发现并喜欢上韩毓海老师的著作就是在那时 。韩老师虽身在中文系,却不拘泥文学研究,而是能跳出某些偏狭的圈子,从历史、政治等角度再读文学,纵横捭阖,文采飞扬 。但最主要的是,他没有某些学院派的呆气,重在实践,经世致用,无论他的研究路子,还是侧重的领域,都是我非常喜欢的 。

回到济南,做了一个每月的复习规划,便正式拉开了全心考研的序幕 。李浴洋师兄给了我很多有针对性的建议,这让我迅速摸清了复习的大致方向 。尽管北大不指定书目,但往届学长根据经验列了300本左右的参考书目,书目繁多,后来我只精读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的就只能泛泛而看了 。在专业书中,陈晓明老师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与洪子诚老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成为最基础的选择 。正好超星学术视频上有陈老师在北大课堂的讲课录像,从头到尾一共110多集,我便一集不落地看完了 。为了挤出时间来白天学车,只好晚上熬夜看,但看后收获很大,很多难以理解的晦涩概念便迎刃而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