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矮星 年轻的中国航天“天团”


褐矮星 年轻的中国航天“天团”
文章图片

褐矮星 年轻的中国航天“天团”
文章图片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贾璇|北京报道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 , 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 , 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 这是载人航天史上由中国人书写的又一壮举 , 无数网友自豪地称“咱在上边有人了” 。
为了保障航天员后续在轨工作和生活的安全 ,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为“北京飞控中心”)里 , 一群航天飞控人不分昼夜地密切关注着太空 , 发出一道道动作指令 。
由于工作强度大、任务要求高 , 这里也被称为“大魔王单位” 。 近年来 , 北京飞控中心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 。 他们为了任务 , 30个小时废寝忘食;他们在面对国家级重大航天项目时 , 果断、淡定 , 不乱阵脚;他们在走红网络时 , 却希望大家多关注镜头之外的岗位 。
这批出生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的航天青年科研工作者 , 在不断“追星逐月”的同时 , 身上也漫射出“强国有我”的熠熠星光 。
近日 ,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进北京飞控中心 , 记录这些中国航天“后浪”们背后的故事 。
1. 北京飞控中心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师崔晓峰;2. 北京飞控中心北京总调度高健;3. 北京飞控中心北京总调度鲍硕
4. 北京飞控中心空间站任务副总师谢圆;5. 天和核心舱总体副主任设计师李达飞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我要给他们打满分!
北京飞控中心位于北京西郊的航天城 , 于1996年3月成立 。 这里是中国载人航天任务的指挥调度、飞行控制、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中心 , 是中国载人航天的“神经中枢” 。 这里也是中国深空探测工程的飞行控制中心 , 承担绕月探测卫星飞行控制和长期管理任务 。
测控通信系统是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之一飞控中心是测控系统乃至整个任务的“神经中枢” 。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北京飞控中心的飞控成功率为百分之百 。
据介绍 , 该中心274个重点岗位中 , 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85%以上 , 他们多是1995年以后毕业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 。 其中 , 超100名青年科技干部已经成长为各领域的技术带头人 , 关键技术课题负责人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 , 形成了元气满满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方阵 。
北京飞控中心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师崔晓峰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 大胆起用新人除了能快速培养人才 , 也是“形势所迫” 。 “近年来 , 中国航天发展速度快 , 任务紧密 , 我们急需年轻人在岗位快速成长 。 ”
大胆用新的背后 , 是超乎想象的严格筛选和考核 。
据崔晓峰介绍 , 在任务准备过程中 , 对人员的要求非常严格 。 从成员进入岗位角色开始 , 就要承受超强压力 。 各个环节上都有严苛的考核 , 尤其任务前 , 会对每一位上岗人员执行严密的考核程序 。 考核不仅包括书面和实操 , 还有答辩环节 。
为了充分发掘人才 , 中心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机制 , 破格选拔优秀青年科技干部担任领导职务 , 设立“科技干部突出贡献奖”“特别贡献奖”等 , 激励了一大批技术全面、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青年航天飞控人才脱颖而出 。
崔晓峰说:“我们有一位年轻的调度 , 常在工作完成后 , 等大家都走了 , 一个人坐在飞控大厅里一遍一遍地练习调度词 , 练习时间都在后半夜 。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 , 台下十年功’ , 飞控人员的真功夫都是磨出来的 。 ”
采访中 , 当被问到以满分10分为标准 , 给团队的年轻人打多少分时 , 崔晓峰果断给出答案——10分 。 他说 , 无论是镜头中被大家看到的 , 还是没机会出镜的岗位 , 都有非常年轻的成员 , 他们在岗位上坚守 , 很多人仿佛“长”在了自己岗位上 。
“有一次我和他们开玩笑 , 说如果把时间倒推 , 在我们送神舟一号上天时 , 今天很多成员还是小学生 , 当时不曾想象 , 今天的他们已经和我并肩战斗 , 并作为骨干主力担当重任 。 给团队的‘后浪’们打10分 , 丝毫不为过 。 ”对于未来 , 崔晓峰充满信心 , 他认为未来的中国航天事业和年轻力量 , 势必是百分和千分的 。
当被《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问到是否知道自己“红出圈”时 , 高健笑着回答:其实我们这里帅和美的同事还有更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