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矮星 年轻的中国航天“天团”( 三 )


“我们的航天任务能成功 , 能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出现在镜头前 , 离不开老一辈航天人的付出 。 大家看到的只是飞控大厅里的我们 , 看不到的是中国航天‘万人一杆枪’精神 , 每个岗位背后站着几百甚至几千人的研究团队在攻坚克难 。 所有航天前辈和同事才是最帅、最美的人 , 我是他们的粉丝 。 ”
“90后航天花木兰”:天问一号落火后 , 我让同事掐了掐自己
2020年7月23日 , 我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 。 2021年5月15日 , 在历经近10个月的“太空之旅”后 ,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
天问一号的北京总调度也是一位90后 , 她是北京飞控中心40年来第一位女性总调度——鲍硕 。
让全网记住鲍硕的是她的专注 。 9月21日 , 天问一号探测器完成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 , 当鲍硕身边同事都不禁鼓掌 , 她依然保持稳定的语速 , 准确地发出“我是北京”等一条条口令 。 一时间 , “天问一号总调度是个28岁小姑娘”的词条迅速登上热搜 , 引爆网络 。 在2020年微博之夜上 , 鲍硕获得了“微博年度影响力事件”航天榜样称号 。
在办公室 , 记者见到了忙碌的鲍硕 。 巧的是 , 她和高健同在一个办公室 。 “北京明白”和“我是北京”的工位紧挨 。
如今回忆起天问一号任务 , 鲍硕记忆犹新 。 “我当时高度紧张 , 盯着眼前屏幕上各种参数 。 确认着一个状态接着下一个状态 , 脑子里都是到什么时间点了 , 要去调度各岗位做什么 。 我不是不激动 , 是压根没顾上 。 ”
最让鲍硕难忘的 , 是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在火星表面 。 “当时我使劲攥了下拳头 , 想着‘成了’ , 但是紧接着后面还有事 , 心想着得稳住 。 ”
那天工作结束后 , 鲍硕回到办公室瘫在椅子上愣了好久 , “国际上有那么多次火星探测 , 有那么多次落火的控制 , 成功率不到一半 。 而我们就这样成功了 。 感觉这不像是真的 , 还让别人掐了掐我 。 ”
实际上 , 天问一号任务并非鲍硕的首次亮相 , 此前她曾负责嫦娥五号任务调度 。
为了适应高强度工作 , 这位北京姑娘提前给自己秘密进行了“魔鬼训练” , 坚持一个月每天只睡3个小时 , 逼着自己尽快适应近30小时不休息的节奏 。
鲍硕的同事都说 , 只要进了飞控大厅 , 她就能不吃、不喝、不睡觉数十个小时 。 正是凭着这股子“狠劲儿” , 鲍硕被大家爱称为“90后航天花木兰” 。
如今 , 鲍硕已经成为年轻航天人的优秀代表之一 。 但实际上 , 她入行却是机缘巧合 。
2010年 , 鲍硕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 , 专业是和航天不沾边的信息对抗技术 。 “我本来是想追着自己喜欢的人 , 没想到后来变成追星星追月亮了 。 干航天其实有点误打误撞 。 ”
为了能够尽快适应岗位 , 进入飞控中心后 , 鲍硕开启疯狂恶补模式 。 “很多原来没学过的知识 , 我就自己看书 , 努力跟着前辈学习 。 ”
因为工作太忙 , 大学毕业后 , 鲍硕很少参加同学聚会 。 “我很多同学去了广州、深圳的知名大厂 , 聚会机会少 , 但是我们经常发微信联系 。 ”
有一件事让鲍硕记忆深刻 。 在天问一号任务时 , 她的一位大学同学在朋友圈转发了关于她的新闻报道 , 并写下“她是我同班同学 , 真骄傲”的评论 。 “我特别感动 , 没想到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同学的骄傲 。 其实能够认识他们也是我的荣耀 。 ”鲍硕说 。
采访中 , 记者问鲍硕来飞控中心多久 , 她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 到今年7月18日正好4周年 。 “我是那种喜欢在人生不同阶段立flag的人 , 像各种纪念日和特殊日子也会记得比较清楚 。 ”
当初 , 鲍硕进入飞控中心时 , 领导曾告诉她要向着“一年人力、两年人手、五年人才、十年人物”的目标努力 , 如今她正朝着更高要求不断前进 。
在鲍硕看来 , 只要是做喜欢的事业就不辛苦 。 “地球上这么多人 , 能够接触到航天 , 为它尽一份力的人太少了 。 我既然有机会做相关工作 , 为什么不好好珍惜?”
为了保证体能 , 鲍硕在工位下放了哑铃和瑜伽垫 , “我抽空锻炼一下 , 忙起来就顾不上了 。 ”
谈及父母 , 鲍硕笑着说道:“我家就在北京 , 开车40分钟就能见到父母 , 但他们很少主动联系我 , 怕打扰我的工作 。 不过我春节回家那次 , 他们特激动说在电视上看到我了 。 ”
她是80后副总师、女博士、二胎妈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