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李达飞介绍 , 核心舱操控团队共有33个人 , 80后占团队的比例不到1/3 , 2/3都是90后 。
工作中 , 90后锐意进取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让他印象深刻 。 “像编程理念 , 他们跟我们80后就不太一样 , 他们经常提出优化的新想法 , 从他们身上我也能学到很多 。 ”
对于李达飞的岗位 , 熬夜加班也是家常便饭 。 据他回忆 , 2010年参加工作后 , 面对的第一个连续值班任务就是天宫二号 。 当时在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主要任务阶段 , 李达飞连续值了11个夜班 。 因为要不断跟踪飞行器状态 , 时刻进行操控 , 他甚至12小时没有休息 。
“我觉得家人是每位航天人都不能轻易触碰的情感弱点 , 陪他们的时间太少了 。 我干航天10多年 , 家人也支持了10多年 , 他们的贡献功不可没 。 ”说到这里 , 李达飞的眼睛微微泛红 。
虽然从事航天实业让李达飞少了很多在家的时光 , 但也为他带来了意外的“助攻” 。
“我儿子现在上幼儿园 , 每次他在电视上看直播 , 就趴在屏幕上找爸爸 。 可我们都穿同样的工服 , 差不多的动作 , 很多时候就是镜头里一晃而过的背影 , 但孩子妈妈总能找到我 。 指给儿子后 , 他就手舞足蹈地叫爸爸 。 ”李达飞骄傲地说 , 在儿子心中能上电视的都是超级英雄 , “没想到 , 每次任务直播 , 还有助于我家庭地位的提升 。 ”
日常的耳濡目染 , 也让李达飞的儿子对宇宙产生了浓厚兴趣 。 “我们这里的孩子对航天都挺感兴趣 。 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凑一起 , 聊的都是火箭什么的 , 聊得可专业了 。 像火箭一级二级、助推器分离、器箭分离、抛整流罩什么的 。 ”李达飞形象地描绘着 , 好几次 , 儿子的专业提问让他都很意外 。 “这帮孩子回家都有智囊团 , 你给他讲明白后 , 第二天就赶紧跑去小朋友那儿纠错 , 特别有意思 。 ”
李达飞说:“我们这里已经有了航二代 , 父亲是航天员 , 女儿工作在我们身边 。 中国航天讲究传承 , 相信我们的航天精神会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 航天事业也会更加辉煌 。 ”
(北京飞控中心宋星光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14期)
【褐矮星|年轻的中国航天“天团”】2021年第1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推荐阅读
- 揭秘陶乐德事件:男子在拘留室离奇消失,难道平行时空真的存在?
- 青藏高原将停止增高,后果不可承受,我们却未感到危机
- 寻求气候变化的确定性:要多少才足够?
- 少见!今年十五的月亮,不是十六圆
- 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寻找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
- 地球果真出了大问题?火山爆发后出现神秘现象,科学家紧急发声
- 简述相对论发展史:从伽利略到引力波
- 重磅!英美科学家对奥密克戎病毒11个最新判断!对全球意义重大!
- 15000年前海底金字塔被发现,科学家推测:中华文明前身是MU文明
- 人的气运竟然真的存在?科学家竟然已经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