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矮星 年轻的中国航天“天团”( 四 )


在此次空间站任务中 , 机械臂和航天员出舱环节备受关注 , 空间站机械臂地面飞控工作的总体负责人是北京飞控中心空间站任务副总师、80后女博士谢圆 。
对于机械臂这个新晋“网红” , 谢圆说:“此次机械臂的表现确实良好 。 截至目前 , 它已经出色完成了多项任务 , 包括在轨测试、空间站核心舱的巡检、辅助航天员出舱等 。 根据任务不同的需求 , 机械臂末端可以装载不同的工具完成不同的操作任务 , 相当于是空间站的一只手 , 可以延长作业范围 。 ”
除了“80后副总师”之外 , 谢圆还有一个身份——二胎妈妈 。 她的两个孩子都恰好在任务准备和实施阶段出生 。
2011年5月 , 谢圆题目为《月球车遥操作中的任务规划技术研究》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 , 在中科大取得博士学位 。 当时 , 相关的国外文献资源缺乏 , 国内还没有此类研究成果 , 谢圆的研究成果意义重大 。
2013年12月14日 , 嫦娥三号成功落月 , 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后全球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 而落月的技术方案正是以谢圆的这篇论文为基础 。
“我对落月任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 但任务时间赶上第一个孩子出生 , 没能在一线 , 特别遗憾 。 ”谢圆说 。
2016年6月 , 我国发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 谢圆负责遥测工作 。 在现场 , 她右手操作鼠标 , 左手轻柔抚摸着再次隆起的腹部 , 当时她已经怀孕5个月 。 后来 , 谢圆带腹中宝宝参与任务的举动 , 被赞为“最强胎教” 。
谢圆笑着说 , “二胎妈妈”这4个字 , 听起来就挺崩溃的 。 面对事业和家庭 , 这位学霸妈妈分享了自己的秘籍 。
“首先 , 要提高工作效率 。 其次 , 我认为对孩子的陪伴并不能单纯看时长 , 不是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 , 要有质量地陪伴 , 全身心地投入 。 ”谢圆提到 , 每位妈妈都是独一无二的 , 都有自身特点 , 通过自身给孩子传递的性格品质也很重要 。
在谢圆心里 ,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处 , 遇到困难家庭成员同心协力克服 , 就没有什么大不了 。
此次 , 为了准备航天员出舱任务 , 谢圆和同事们备战了大半年 。 “航天员出舱只有7个小时 , 但是地面对这个程序的推演讨论 , 要落实到每个细节 。 包括每一条指令的设计和发出 , 都要去适应航天员实际出舱活动的灵活性 。 ”
那段时间 , 谢圆可谓是“超强作息” 。 每天上午8点上班 , 工作到下午6点回家 , 安排孩子和处理家务 , 晚上9点等孩子睡后 , 返回单位继续加班 。 工作到凌晨3点左右 , 直接睡在办公室 , 第二天早上6点半 , 再回家给孩子做早饭 。
为母则刚 , 刚强背后除了家庭的支持 , 更有团队“战友”们给予的力量 。 “我要感谢同事们的体谅 。 还有团队亢奋的气氛也能带动我的状态 , 感觉一天睡三四个小时就够了 。 ”谢圆说 。
谈及孩子和未来 , 作为妈妈谢圆颇有感触:“我们的孩子是特别幸运的一代 , 他们生活在国家强大、人民无比自信的时代 。 我上中学时 , 还觉得出国是不错的出路 , 但现在幼儿园小孩接受的教育 , 都是我们的国家走在越来越好的道路上 , 孩子们也有很强烈的民族荣誉感 。 ”
作为80后父母 , 谢圆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 , 更多的是鼓励孩子去寻找自己的理想 , 去寻找自身对社会和国家的意义 。 “我们的孩子一定是了不起的一代 , 比我们强的一代 。 ”
边盯着飞行器边“撕预案”
此次空间站任务中 , 天和核心舱重量达20吨级 , 是目前我国最大、最复杂的航天器 。 80后李达飞出任核心舱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 “和总调度不同 , 我们负责落实 。 我们这个岗位很少出镜 , 有点像幕后 , 偶尔在人群里能找到我们的背影 。 ”李达飞说 。
李达飞介绍 , 空间站系统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 以往最复杂的航天器天宫一号或者天宫二号 , 主要参数为6000多个 , 而核心舱一个舱的参数就超过4万个 。
同时 , 核心舱的应急预案也更多 , 仅故障预案就超过2100个 。 在新闻直播里可以看到 , 执行任务的人员面前都有一堆比字典还厚的A4纸 , 是打印出来的部分预案和目录 。 全打印出来体量太大 , 而且工作人员也不便查阅 , 所以更多的预案存储在电脑里 , 用电子版保存 。
“当时 , 我们盯着神舟十二号的飞行状态 , 一边看一边撕预案 。 在它成功入轨后 , 每个岗位都扔出来很多崭新的文件 。 有人觉得浪费 , 但这恰好说明飞行器没有故障 , 一个预案都没用上 。 随着预案越撕越薄 , 我们离成功也越来越近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