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影评|《无人区》观后感( 三 )



“心理合作社”时代的来临

影片中多次提到“火”和“猴子”的对比 , 让我想到一个自创的词语“心理合作社” 。社会的发展总是以合作为主要形式的 , 这是人类进化自然而然的选择 。合作本身的目标和内容 , 会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人们为了吃饱饭 , 开展了以生存为目标的“农业合作社” 。解决了温饱之后 , 人们的需要发生了变化 , 于是 , 又开展了以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合作社” 。走到今天 , 人们的追求已经到了“有钱难买我乐意”的新阶段 , 可现实社会中 , 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 , 有时候和心脏的距离正好是反比 。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度 ,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合作 , 也就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了 。

我把这种以幸福和意义为目标的合作称为“心理合作社” 。

第一部“囧”告诉我们别人(重要他人)很重要 , 第二部“囧”告诉我们我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 , 我是最重要的 , 第三部“囧”告诉又回到了我很重要的角度 , 但这时候的“我”已经不仅仅只是指我的身体和事业 , 还包括了背后所追求的更为珍贵的东西 , 也就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所有的东西 。透过这样的视角 , 我们可以窥见电影的制作者的自我成长历程 。这也说明了一个假设 , 一个作品的水平是作者自身对社会、生命及自身认识的结果 。毕竟所有艺术作品都有三分之一是参与者的投射 。这些信号正说明 , 已经有一小部分人开始思考一些我们正遇到的问题 , 也在试图寻找解决之道 。向外追求和向内追求并重 。我很重要 , 别人也很重要;别人很重要 , 我也很重要 。这些都是具有积极的导向和意义的 , 我想我们的社会会有更多的人开始停下来原来的脚步 , 直至转身 。这也许就是另一个电影导演冯小刚先生所说的“用艺术干预生活”的一种体现吧 。

“成为一个人”的旅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先生有一本书叫做《成为一个人》 , 这本书对我从事心理学工作影响很大 , 包括后来我从事了团体心理学的研究 。一个人长大了 , 他是社会的、法定的一个人了 , 但他真的是一个人吗?如果再做一些成长的工作 , 是不是更接近一个人呢?或者更为接近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呢?

影片中的潘肖很幸运 , 他有机会成为了人们认为的一个人 。在一次特殊旅程中 , 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 , 让他又有机会成为了我们理想中的一个人 。他的人生旅途不虚此行 , 经历了两种“成为一个人” , 最终实现了“成为一个人”的目标 , 可以说他的此次人生旅程不虚此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