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良永《厓门吊古记》附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出京巡察,途经新会,因感南宋厓山之事而痛心悲愤,所以请新会知县陪同,置备祭品,渡海前往敬吊忠烈 。
B.作者登厓山之巅,见群山蜿蜒,高耸如屏,流水环绕,势如弯弓,因此认为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 。
C.祭祀后,作者伫立岸边,回想当年战事,不禁内心怆然 。写眼前水鸟飞鸣,渔歌互答,意在以乐景衬哀情 。
D.作者认为,三公未被先帝托以辅国重任,并无和国家共存亡的责任,但却能忠贞自持,这使他们尤为后人怀念景仰 。
7.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摩崖石刻不必与之较争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解说 。(3分)
答: ▲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 。(3分)

译文: ▲
(2)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3分)
译文: ▲
(3)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 。(4分)
译文: ▲
答案:
5. C(3#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分 。迁:迁徙 。播迁:迁徙,流离)
6.B(3分 。文中并无“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之意,作者意在说地利不足恃)
7.(1)宋无道故国灭不足惜;(2)张弘范为元臣无须咎;(3)无损三公风节名垂青史 。(3分)
8.(1)不一会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察考它建造的始末 。(3分 。每句1分)(2)难道是地势无助于人为;还是天命已经失去,(国运)不是这个所能承担的呢?(3分 。每句1分 。“胜”如译为“支撑”“胜任”亦可)(3)南宋掌权的高官,把国家送给别人,如同丢弃多余的东西,安然处之不知顾惜 。(4分 。每句1分 。“恤”如译为“顾恤”“忧虑”亦可)
译文:
弘治甲子年春天二月的丙午日,我出京巡察海北 。路经新会县 。新会县的官员们拜见之后,予召见知县罗侨,对他说:“厓山之事让人千古痛心悲愤 。我要置备香烛去祭拜凭吊,请你陪我一同前往 。”于是就准备了祭品,租用了熟悉航海的民船前往 。
晚上二更天,乘着潮汐驶出港口,风平浪静 。天不亮时抵达厓门岸边 。打开舷窗,向东望去,厓门近在眼前,但天色曚昽,辨不清景色 。登岸后,掌管祠堂的人在路边迎接 。不一会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察考它建造的始末 。殿正中祭祀的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两厢祭祀是都是和他们同时为国殉节的大臣 。祠堂的匾额与祭文,都是向朝廷奏请,得到圣旨准奏设立的 。在祠堂祭祀之后,我换上便服,穿过茂密的草丛,从西边一直登上山顶 。回看后山,一片苍翠,高耸如屏风;环视左右的山峰,蜿蜒曲折,如虎踞龙腾,水流如弯弓般环绕其间 。隔水相望的许多山峰,层峦叠嶂,秀丽如画 。凭此险要的地势与元军较量,这也足以依仗,可是却不能挽救国家的灭亡,难道是险要的地势也无助于人为;还是天命已经失去,国运不是这个所能胜任的吗?我默默地离开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