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黄子厚诗序》附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 )

①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
②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
③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
④闻者为之感激慨叹
⑤日以高古,遂与世亢
⑥变化开阖,恍惚微妙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子厚在诗文创作上变现出众,作者觉得自己比不上他,因此不敢再与他争胜 。
B.黄子厚中年科考不得志,就发愤读书写作 。作者比别人更能理解他的诗文用意 。
C.许闳生收集了黄子厚的很多遗稿 。这些遗稿让作者对黄子厚晚年的成就更了解 。
D.作者在文中表露出对黄子厚困厄而死的痛惜之情,也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 。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 。(6分)
⑴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 。(3分)
译:#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
⑵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叉可嘉也已(3分)
译:
答案:
2.C(椟,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用匣子装”)
3.D(①④间接表现,②说的是黄子厚的书法)
4.A(作者并非不敢,而是觉得有更急迫的事要做,没空和子厚争胜)
5.(1)(子厚)有时就拖着手杖,在田野间漫步吟咏 。(3分,“间”、“曳”、补出省略的“于”各1分,句意不通顺酌情扣分)
(2)(许闳生)在老师死后仍不忍背弃他,这又值得称赞啊!(3分,“倍”、“是”、“嘉”各1分,句意不通顺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和黄子厚在屏山刘家斋馆相逢,一起拜病翁先生为师 。子厚比我小一岁,读书作文的程度,大致相差不多,有时还要跟我一起讨论,来弥补他不足的地方 。过了三四年,我还是老样子,可是子厚一时间忽然进步神速,好像难以估量,发表议论、撰写文章,总是使在座的人吃惊 。我固然为他遥遥领先不可企及而感叹,就是同辈中也很少有能比得上他的人 。从此二十多年,子厚作诗著文一天比一天更精巧,弹琴写字一天比一天更精妙,可是我却一天比一天更糊涂懒散,竟然比不上普通人 。我又想到自己的荒废欠缺,还有比学文更急迫的,于是就断绝学文的念头,一概以愚顽鄙陋自居,当然也没空和子厚在文辞方面争胜了 。不久子厚两次搬家,到了崇安、浦城,见面聚会的机会渐渐少了 。但我每当收到他的诗文书信,一定拿着它欣赏赞叹,长久不能放下 。
子厚的文章学习太史公,他的诗学习屈原、宋玉、曹植、刘桢,一直到韦应物,对于柳子厚的诗还认为杂用今体而不太喜欢 。他用隶书写定的古体字,更得魏、晋以前书法的意态风神,大都气韵豪爽,并且趣味雅洁,潇洒超脱,没有一点世俗习气 。子厚中年时在科场上不得志,就愤然抛弃科考,闭门读书,终日闲坐,有时就拖着手杖,在田野间漫步吟咏,或望远山,或到水边,来满足自己 。对于骚体,能用楚调古韵组成诗的节奏,高低起伏,上下快慢之间,气势逼人,跌宕起伏,意境幽远,风格沉郁,听的人为之感动慨叹,有的甚至掉下眼泪 。从此他的诗日益高超古朴,于是和世俗不能相合,以至不再可以拿给别人看 。即使有人看到了,也不明白他说些什么 。只有我因为还未忘掉原先的爱好的缘故,很能理解他作品的深意,不曾不再三观看,深深地为他感到悲哀,心想子厚难道真的就因此而困厄吗?但我也没想到他就这样困厄而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