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农业产业化|山东潍坊农业学习心得体会( 二 )



二、对我县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潍坊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地区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在对比中感受差距,观摩中吸取经验,思考中激活思想 。

一、正视差距 。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但不是农业强县 。与潍坊市相比,我们差距还很大,不仅差在发展速度、质量、规模、效益和起点上,更是差在发展理念,差在体制机制创新,差在狠抓落实上 。

一是发展理念欠缺 。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农业,这是潍坊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最主要经验,也是我们最大的差距 。潍坊市立足农业大市,将试验成功的大棚蔬菜种植作为全市主导产业,在示范带动下,迅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

为了实现增效增收的目的,政府又出资建市场,引导帮扶企业,着眼提升竞争力,发展以高科技、标准化、无公害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实现了农业产业化升级转换 。相比之下,我们还保守着传统农业经济,求高产、轻质量 。

二是服务意识不强 。潍坊市各级组织从市场规律出发,围绕农业产业化提供服务、谋划发展 。我们的干部群众则往往急功近利,缺乏持之以恒的创业精神 。

三是缺乏胆识干劲 。从自然条件看,寿光的北部是盐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是从1989年起,三元朱村支书王乐义硬是组织党员开展冬暖大棚蔬菜种植,蔬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享有中国“菜篮子”和“瓜果之都”的美誉;而安丘则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开展标准化种植,实现了农业标准化和国际化 。相比之下,我们还缺乏敢闯敢试的智慧和胆识,缺少“要干就争第一”的气魄和虎劲 。

四是体制机制不活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资源,强力推进,这也是潍坊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经验 。

我们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乡镇与部门及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工作活力不足;项目资金分散使用,投资强度不大、效益不高;土地流转等改革措施滞后,农业生产规模不大;激励扶持政策不完善,引领带动作用不强等 。

五是发展阶段滞后 。从1979年起,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先后经历了起步、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战略经营、农业国际化竞争、新农村建设等五个阶段,目前该市农业已初步实现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11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0406元,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 。

我县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渠道主要还是卖初级产品,农民增收难度大 。2011年底,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而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5715元,仍处在温饱线上下徘徊 。

二、几点思考

潍坊市农业产业化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今后工作中,围绕县委提出的“四化”战略,特别是农业产业化战略,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