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远事迹:一辈子认准教书育人

1958年的初冬,当28岁的冯志远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从大上海一路西行,风尘仆仆只身来到西北边陲宁夏支教的时候,正赶上鹅毛般的雪花在塞北大地漫天飞舞 。范文23http://
2001年盛夏,当71岁的冯志远离开宁夏的时候,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会把根在西部的土地上扎得那么深,42圈的年轮里密密麻麻写满了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和对农村学生的挚爱 。
那一刻,虽然他手中只握着半截枯木做成的盲杖,然而在他的身后,却早已是桃李满天下了 。
他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学生,课堂上激情飞扬、妙趣横生,感染着清贫之乡的每一个人
冯志远出生在吉林省双阳县新安堡,新中国成立那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风华正茂的冯志远怀着教育报国的满腔热忱,走上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先后在上海市市南中学、上海第一速成师范学校任教,并以其好学上进很快成为教学骨干 。
那个时候,他的学历、工作以及他与当地姑娘的喜结良缘,让许多同事羡慕不已 。然而,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的志向不是留在条件优越、生活舒适的大都市和爱妻过舒舒坦坦的小日子,而是以满腔热血和一颗赤子之心,时刻准备着投身到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去 。那时,上完课他常常会来到黄浦江边,极目西望,想象着在遥远而神秘的西部,民族地区的孩子们一定更需要好的教师和新的知识,那些日子他的心总是被这种念头搅得躁动不安 。
冯志远认准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1958年,听从祖国的召唤,他毅然放弃了大上海安逸舒适的生活,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愉快地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在自治区成立前夕来到了宁夏,支援祖国的西部建设 。
冯志远刚来宁夏时却未能直接进入他心爱的课堂,而是被分配到银川银新公路建设工地和中宁县恩和乡下乡劳动 。紧张的劳动之余,他总是随手捡起一截小木棍在地上写写画画,各种搜集来的资料从不离手,他在时刻准备着重返课堂 。两年后,在他的一再要求下,组织上派他到离县城20公里远的鸣沙中学任教 。当时,这个西北贫困的农村二类学校非常缺教师,他的到来无疑给这个黄河岸边的小乡镇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冯老师成了学校“天然”的教学骨干,语文学科“必然”的带头人 。特别是他的古文功底相当深厚,语文课上,能够一口气把一篇没有任何标点的古文断开的,方圆几十里也就数他了 。
后来,因工作需要,冯志远被调配到中宁黄河以北条件更为艰苦的新校关帝中学任教 。那时从黄河北岸到黄河南岸只有借助老式的平板渡船,交通十分不便 。于是,冯志远就在校内的一间平房里安下了家,长年在学生食堂吃饭,一年四季和学生为伴 。冯老师宿舍门前长有一排茂密的大柳树,他的心就像那些大树一样,散发着勃勃生机,整天生活在校园里,朝夕和孩子们相处,他一天到晚都乐呵呵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