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的感悟|老师个性化教育感悟

老师个性化教育感悟

有个寓言故事叫“朝三暮四”,关于这个故事大家一定熟之又熟了,而对于其中所蕴涵的教育哲理不知大家是否深思过 。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 。”猴子都生气不吃 。养猴人继而改口道:“早上四升,晚上三升 。”猴子听后都高高兴兴地吃了起来 。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实际是一样的,心境不同喜怒有别 。养猴人却顺应了猴子只顾眼前利益的心理,巧妙解决了问题 。读了这个故事让人明白“顺性而为”的魅力,也让人联想到我们班主任工作 。我们班主任面对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个性心理世界,而人对外部世界的适应又必须是经过个体的内心感化方可实施的 。因此说那养猴人的“顺性而为”的做法,不能不使我们对教育的个性化再做一翻深思 。

班主任工作琐碎而平凡,但它却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 。这门科学和艺术领域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 。但我认为个性化教育乃是它的核心所在 。基于上述认识,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如何实施个性化教育进行了竭力的尝试,下面谈几点感受 。

一、对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从理论上说起来,我们都很清楚,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但现实做起来,我们很糊涂,一直在寻找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使教育变了铸模,扼杀了个性 。在现在教育的新形势下,我充分认识这种做法的危害性,努力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调整到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的理论上来 。变换自己的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想问题,努力寻找使每一块“金子”都能发光的工作思路,尽力为每一个具有丰富个性的个体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 。比如,班上曾有一名学生叫钱能,他热情好动,但缺乏毅力,热心善良,却容易冲动 。因此,尽管他为班级所做的事不少,但却得不到同学们的认可 。学习上也常是凭一时的热情,成绩总是不稳定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的想法是:不怕有缺点,只怕没特点 。我就抓住他的个性特点:有冲劲,爱好体育,让他练长跑 。平时除了技术上的训练,为了督促他练习我时常陪他跑 。我的体力自然不如他,他看我这样辛苦陪着他,内心自然感动,练得也更狠了 。结果比赛时,他得了800米的第一名,成绩超过了运动队的同学 。其实我利用的就是他的善良和一股冲劲,而后又因势利导,使之各个方面都有了发展,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我坚持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科学学生观,认真研究教育对象,终于在这个领域有了一点收获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所带的班级学生成绩显着,有一名学生被评为“市十佳少先队员”,有三个学生参加全国奥数比赛分别获一、二等奖;有-名学生获全国“红领巾读书活动”一等奖 。有多人曾在省、市、区级征文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班上有几十篇文章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有几十幅书法、美术作品获各种奖项;有几个学生多次在区级以上的体育、文艺等比赛中获奖……我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而自豪,更为我转变观念所获得的收获而高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