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王烈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 。以颖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 。时颖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 。由是英名著于海内 。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 。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 。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 。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 。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 。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 。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 。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以后将为改过 。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 。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 。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 。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 。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 。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 。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 。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 。”乃语之而去 。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 。”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 。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 。时国主*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 。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 。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 。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 。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有删改)
译文:
王烈,字彦方,平原人 。有远见卓识,富于修养,坚持道义从不犹豫 。拜颍川人陈太丘为老师,并和陈太丘的两个儿子结为朋友 。当时颍川人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都跟随陈先生学习,见到王烈气度学业超出常人,非常佩服他的经历,也和他亲密交好 。王烈因此名闻天下 。道德达到很高境界以后,他返回家乡,赶上(他)父亲去世,(他)以泪洗面,守丧三年 。期间,遇到年成不好,严重歉收,路有饿死之人,王烈于是分出自己积存的粮食,来救乡亲的性命 。因此本家族的人说他孝敬父亲,乡亲们夸他富有仁爱之心 。(王烈)用读书做学问娱悦内心,把教化百姓作为自己的追求,于是兴办了学校,非常重视教育 。他教育人,完全依循被教育者#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的秉性脾气,用道理开导,使之追求善行远离罪恶 。受教育者虽然没有明显感觉,但潜移默化间修养提高极快,都成为宝贵人才 。他的学生们出入,举止言行都彬彬有礼,在街头市面,一举一动都不同常人,百姓很容易加以区别 。州县大街小巷的百姓都争先加强道德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