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王烈传》原文及译文( 二 )
当时王烈所在的封国中有一位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 。偷牛贼说:“我见牛而生邪念一时糊涂,从今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 。您在赦免我以后,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 。”百姓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拿出一定数量的布赠送偷牛人 。有人问王烈:“这人既然做了偷盗之事,害怕您知道这件事,您反而赠送他布,这是为什么呢?”王烈回答说:“春秋时的秦穆公,有人偷去他的骏马并杀了吃,(穆公抓获偷马人后)却赏赐偷马人酒喝 。(后来)偷马人(在战场上)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来救穆公于大难 。现在这个偷牛人改悔他的错误,怕我知道这件事,这表明他已懂得羞耻 。懂得了廉耻,那么向善之心就会产生,所以赠给他布劝勉他向善 。”过一年,路上有一位老者挑着重担,有一个人见到后主动替他挑着走了几十里,快到老人家的时候,这人才放下担子离去,老人问他姓名,他没有告诉 。隔了一年,这位老人再次外出,把佩剑丢在了路上,一位路人途中碰见这把佩剑,想不管它就离去,又担心后面的过路人捡去,剑的主人就会永远失去佩剑,想拾起带走再去寻找失主,又担心出现差错,于是就守着这把剑 。到了傍晚,佩剑主人返回时遇到了这位守剑人,正是上次代为挑担的那人 。这位老人拉住他的袄袖,说道:“您上次替我挑担,没能知道您的姓名,现在您又在路边看守我丢失的佩剑,没有比您再仁厚的人了,请您告诉我姓名,我要把您的尊姓大名告诉王烈 。”那人于是告诉了老人之后便离去 。老人把这事告诉了王烈,王烈说:“世上这位仁厚君子,我没能见到 。”就让人设法弄清他的身份,原来就是过去那位偷牛的人 。王烈于是特地派人在他的家乡住地彰显他的事迹并把他树为榜样 。
当时有人为争是非长短,要到王烈那里去评判对错,(因发觉不妥)结果,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远远看见王烈的房子掉头而回,最后都坦诚相待,不敢让王烈知道他们争讼之事 。当时封国的首领都亲自乘坐车马到王烈的私家住处,就施政的情况征询意见 。王烈被举为孝廉,朝廷有三个重要部门要征召他去做官,但他一处也没去上任 。赶上董卓发动叛乱,王烈因躲避战祸到了辽东,(在这里)他亲自下田耕种,编入普通民户 。穿布衣吃蔬菜粗粮,不改变自己的人生乐趣,辽东的百姓,都把他看作像自己的君主一样 。
【《魏书·王烈传》原文及译文】在建安二十三年病重卧床不起,七十八岁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