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陆九龄》原文及译文( 二 )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 , 所据者实 。有肯綮之阻 , 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 , 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 。公听并观 , 却立四顾 , 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 , 弗措也 。”
【注】①五两 , 古代候风的用具 。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 , 故名 。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 , 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
译文:
陆九龄 , 字子寿 。陆九龄的父亲陆贺 , 凭借学问品行被乡里人尊崇 , 生了六个孩子 , 陆九龄是他的第五个孩子 。陆九龄年幼时聪颖持重 , 十岁时母亲去世 , 他像成人一样为母亲哀哭伤悲 。年纪大了些 , 就填补了郡学弟子员的空缺 。
当时秦桧把持朝政 , 没有人讲程氏之学 , 只有陆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 , 听说新来的博士学习黄老之术 , 不遵循礼法 , 陆九龄感慨叹息说:“这不是我乐意学的 。”于是就回家 , 跟着#from 本文来自 , 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父亲兄长更加努力地讲学 。这个时期 , 吏部员外郎许忻在朝廷里很有名望 , 退隐居住在临川 , (许忻)很少接待宾客 , 一见到陆九龄 , 跟(他)说话觉得很高兴 , 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 。从此以后陆九龄更加努力地学习 , 翻看百家书籍 , 日日夜夜不知疲倦 , 对阴阳、星历、五行、卜筮这些学说都很熟悉 。
陆九龄思考问题周密严谨 , 对学问不肯苟且简单地涉猎 , 进入太学 , 司业汪应辰推举张九龄为学录 。在乾道五年中了进士 , 调任为桂阳军教授 , 因为父母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 , 还没上任 , 正赶上湖南的茶寇到庐陵剽掠 , 风声传到了邻郡 , 人心惶惶 。旧时有义社来防备盗寇 , 郡县长官听从众人请求 , 叫陆九龄主持义社 , 他的门人学生大多不乐意 。陆九龄说:“文事武备 , 是一致的 。古时候有征战讨伐 , 公卿就是将帅 , 一乡之长 , 就是军营的表率 。士人如果以此为耻 , 那么豪侠武断的人就专横了 。”于是他就接受任务 , 调遣屯兵防御都有章法 , 盗寇虽然没有到 , 但郡县把陆九龄作为重要的依靠 。有空闲时就与乡里的子弟练习射箭 , 他说:“这本来就是男子的事情 。”年岁不好时 , 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 , 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 , 不要自己找死 。”